孝文山
吕梁第一高峰孝文山,也称南阳山,海拔2830米,是山西仅次于五台山的第二高峰,相传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居幽避政之处。山周长30公里,海拔2830.7米,走向东西,呈锯齿状山脊,南坡陡峭,北坡和缓,是北台期夷平面上的一座残山,山正南直线相距交城县横尖镇11公里,西北境与方山县为界。
孝文山古为魏道武牧马之处。魏孝文帝丁母忧,曾避于此山“不食者三日”,人思其德,立庙于山巅,故名孝文山。相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登基,由祖父成帝的皇后冯氏抚养教育,并代他主持朝政,冯氏颇有政治才能用历史上贤明皇主的手段治理朝政,使少年的孝文帝得益不少,冯氏病故之后,孝文帝万分悲痛,五日不进水米,后来他又进入吕梁山的幽静之处,隐居哀思,他居幽避政之处,后人称之为孝文山。。民国初年,因山系东西走向,西南向阳,得名南阳山。主要植被为油松林、云杉及高山草甸。
孝文山,也称南阳山,海拔2830米,是山西仅次于五台山的山西第二高峰。关于孝文山,明万历《汾州府志》曰:“孝文山,顶无林薄,每雨山半云嶷,坚冰盛夏不解,千崖万壑,泉源胜瀑,诚奇观也。有魏孝文庙碑一通,长丈余,宽五尺,字迹剥落,不能辩”。
孝文山的远近闻名,不仅在于它是吕梁主峰山西第二,而且它和北魏孝文帝有着一段魂牵梦萦的历史渊源。除了山顶的“孝文古碑”、“孝文庙”,当地还流传着孝文帝感动天地的一段千古佳话。《山西通志》:孝文帝“曾避暑于此,”又曰:“居冯太后丧,避此山不食者三日,群臣固请还宫,帝泣,群臣皆泣,因以名山”。古书记载的文字不多,但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黯然泪下,这就够了。这大抵就是孝文山名的来历。孝文帝不仅是一个文治武功、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还是一个大孝子,这在中国帝王的孝顺口碑中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