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牡丹




马牡丹(1949-1985),女,孝义市西辛庄盆子坡村人。民国 38年(1949)4月14日降生在田间的路上,故名“皮牛”。三年后,舅父给她起名“牡丹”。4岁时,母亲因产后中风去世,马牡丹寄养在外婆家。8岁上学,经常听老师讲刘胡兰、董存瑞等人的英雄事迹。在学校,马牡丹品学兼优,连续三年得奖,高小快毕业时,因患麻疹在家躺了40多天,耽误了许多功课,被迫退学。她13 岁返里,16岁跟随父亲马志国参加集体劳动。父亲当过长工,受过党的多年教育,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当上了村干部。他热爱集体,关心群众,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女儿,培养了马牡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16岁那年的一天,马牡丹正在河边洗衣服,忽然传来孩子的哭声。她抬头一看,见一小孩被母猪咬住了腿。她急忙跑过去,拼命地扑打母猪,奋力从猪嘴里抢救孩子。由于用力过猛,她和孩子一起滚入丈余高的山坡下。她摔伤了,但无暇顾及,抱起孩子就向保健站走去,为孩子包扎伤口。孩子的父母千恩万谢感激不尽,买上糕点来看她。她说:“谢啥,谁碰见了,也是这个样!”

18岁时,她和贺家庄的张根喜结了婚。婆家贫寒,公公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久病不愈,婆婆身体也不好。面对这样贫困的家境,她不怨天不恨地,决心同丈夫一起创造富裕生活。然而,结婚第二年,头胎难产,造成身体虚弱;祸不单行,婆婆住院动了手术,为给婆婆增加营养,她以每月8元钱、5斤粮票的收入替人奶了一个小孩。当婆婆收到50元钱、20斤粮票时,眼泪禁不住往下流。

马牡丹把生活的辛酸埋在心底,将炽热的爱洒向人间。村里有一位老人,由于子女在外工作,无人照顾,马牡丹常年为他担水拾柴;邻居寡妇因患膀胱炎而丧失了生活信心,马牡丹经常帮助她关心她,使之充满生活的希望;邻居一头肉猪掉进茅坑,她设法捞起,冲刷干净,送归原主;同妯娌共事,她总是诚心相待和睦共处;参加集体劳动,她总是拣重活、难活、脏活干。马牡丹赢得了全村人的爱戴,1979年被选为妇女队长。当干部后,她事事为群众着想。一天深夜突降暴雨,马牡丹用自己家的塑料布和席子把邻居家的谷子盖得严严实实,自己家的谷子却被雨淋了个透湿。多少年来,她为邻居们帮过多少忙,乡亲们记不清也说不完,为此,人们叫她“心良嫂”、“好媳妇”。

1985年6月10日上午,马牡丹最疼爱的小儿子三宝偕同邻家小孩武二新、杨二花,在一孔堆满麦秸的窑洞内烧红薯引起火灾。正准备去磨面的马牡丹闻讯赶到现场,奋不顾身冲入烈火中,见三个小孩挤成一团,都伸出了小手哭叫着妈妈。她毫不犹豫地抱起二新递给赶来救火的武俊元老汉,并对三宝喊道:“三宝等一等,妈妈抱出他们再抱你!”烈火越烧越旺,她再次冲入火中,又尽全力抱出二花。这时,窑洞已被大火吞没。全村人都赶来了,待人们把紧抱在一起的马牡丹母子救出时,他俩已烧成重伤。送往医院抢救途中,三宝停止了呼吸。马牡丹被送入汾阳医院,终因烧伤过重,抢救无效,于6月19日11时52分逝世,年仅36岁。6月21日,贺家庄全村男女老少自发搭灵迎殡,家家户户蒸着白面馍,恭恭敬敬地摆在她的灵前,娘家村也来了近百人。当哀乐响起时,人们不禁为失去一位好女儿而放声痛哭。马牡丹爱憎分明、朴实无瑕的品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感动了全县人民。

中共孝义县委、中共吕梁地委、中共山西省委和全国妇联先后作出向马牡丹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大家学习马牡丹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邓颖超、郝建秀、康克清、李立功和王森浩,先后为马牡丹烈士题了词。邓颖超的题词是:“伟大中华的母亲马牡丹烈士名留千古!”

马牡丹舍己救人的事迹由《人民日报》以“高山上的牡丹”,《山西日报》以“把爱留在人间”,《太原日报》以“吕梁有个马牡丹”为题,作了详细报道。省人民政府追认马牡丹为革命烈士。孝义县人民政府为马牡丹立碑纪念。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