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斌荣


拿起枪打仗 放下枪生产



    贾斌荣,男,汉族,1919年2月出生于石楼县灵泉镇潭庄村,1937 年8 月入伍,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太原战役、兰州战役等,历任宣传员、指导员、教导员、场站政委、医院政委等职(师级)。1981 年离休。

    从 1938 年起,日寇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国民党政府不仅继续停发八路军的薪饷和物资供应,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克服困难,1939 年春毛主席提出“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的方针,并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同年,毛主席又为抗日军政大学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从此,大生产运动在各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42 年冬,党中央搞“精兵简政”,贾斌荣所在的师缩编成一个团。机关干部除充实到战斗连队外,一部分组成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活动,一部分调离部队到教导大队学习。他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部队,到教导大队学习的。

    1943 年秋,教导大队合并到抗日军政大学,贾斌荣被分配到了抗大一大队三队。那时候学校的主要任务一是进行整风学习,二是开展大生产运动,要求每个队一年要生产4斗小米。由于附近空闲耕地很少,学校决定各队除种菜外,用纺线的方式来完成生产任务。

    为尽快造出纺车,他们到附近的村庄向老乡宣传开展生产运动的目的和意义。老乡们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是不一样,前方打鬼子,后方种地、纺棉花,自己养活自己,了不起。纷纷提供木材,带着木材回来后,由他们自己开始设计。因贾斌荣以前干过木匠,所以很快就做成了一个样车。为了早日让大家都用上纺车,他们起早贪黑地忙活。没有多久,为全队每名同学都做了一个纺车和一个纺线时坐的小木凳。由于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贾斌荣受到了队里表扬。

    当时队里要求大家要像对待战斗任务一样对待生产任务。大家业余时间的话题就是纺线,大家相互切磋交流,探讨如何提高纺线技能。有的同学晚上睡着了,手还比划着纺线的动作。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练习和队里组织的相互观摩学习,同学们不但纺成了合格的线,而且纺线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为了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队里组织了一次纺线比赛。几十个纺线车集中在一个大院里,大家端坐在纺车前,场面十分壮观,比赛时限为4个小时。当时二区队的一位文水县老乡纺了六两线,夺得了第一名,大家都羡慕不已,纷纷围上去求教。原来,他的纺车经过改装,除了技术熟练外,车轮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后经过多次试验,在每个纺车上增加速轮,大轮转一圈带动加速轮,再带动线圈轴,转速比以前提高了五六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纺线也比以前省力多了。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劳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1944年,李井泉政委陪同中外 10余名记者到抗大参观采访。其中有的来自苏、美、英等国,有的来自国民党中央日报社。根据学校安排,一队的同学们做了野外练习,他们三队做的是队列动作和刺杀表演。记者们看到他们严整的军容和过硬的军事技能,都赞叹不已。特别是听到他们开展生产运动的事后,更是十分惊奇。不久,徐向前陪同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也来视察。在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产情况后,包瑞德用生硬的中国话对“自给自足”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军队和地方党政军民机关广泛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1943 年,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 9%,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也只占总收入的 14%。大生产运动使我军克服了生活资料匮乏的困难,改善了生活,壮大了成果,从而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兵力基础。(作者:贾小强)


    来源:吕梁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