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雄
刘亚雄(1901—1988),小名种子,女,兴县黑峪口人,原晋绥民主人士刘少之白长女。刘家是当地的富户,刘亚雄幼年时,即被父亲送到太原读书,寄居在兴县知名学者白象锦家里。后来其母也从兴县搬迁到省城居住,一直陪伴刘亚雄从小学读到省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元年(1912)底,刘亚雄从太原女师毕业后,赴北平投考了女师大附设补学班。民国12年(1923)秋,正式考进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预科。只产谷子、高粱、山药蛋的穷乡僻壤,竟然出了一个女大学生,兴县当局感到非常荣耀,破例一年给刘亚雄生活费100元。由于北京女高师是全国著名的国立高等学府,山西省也给她贴补学费100元。女高师学生食宿免费,刘亚雄完全解除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
在女师大学习期间,民国13年(1924)冬,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女师大学潮。受其父进步思想的影响,刘亚雄和一些激进的同学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和校方据理力争,并四处联络以求得兄弟院校和新闻媒体的支持。中共北京市委适时地介入,把广大学生紧紧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刘亚雄等人不止一次地亲聆共产党人赵世炎的教诲,还有幸到北京大学拜访李大钊。通过与李大钊、鲁迅、赵世炎等人的交谈,促使她更加坚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信心,更加认识了共产党的伟大,坚定了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她正式向中共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民国15年(1926)2月,刘亚雄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不久,她积极参与组织了抗议段祺瑞国民政府卖国行径的集会游行,当局向学生开枪镇压,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她们随后又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为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开追悼会,结果包括她在内的20余名学生被开除了学籍。此时,根据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苏联在莫斯科建立中山大学,专门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当时,国民党已派出不少学员,中国共产党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将原计划去武汉参加北伐的刘亚雄等4人,改派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刘亚雄南下以后,登上了停在公海的苏联货轮,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四十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航行了3日到达海参崴,又转乘火车沿西伯利亚铁路历时13天到达目的地。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中,国民党党员居多。为了不给苏维埃的敌人提供攻击的口实,也为了中国学生们日后回国工作的方便,学校不对外公开,活动极少向外界透露。课程设置有自然科学、语言学、历史(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东方革命运动史和西方革命运动史)、哲学、列宁主义、经济地理以及军事学。教员由苏联人担任,用俄语通过翻译向学生授课。
刘亚雄入学前不懂俄语,入学后半年内主要通过语言课攻读俄语,几个月便达到了俄语应有的基本要求,半年内即跳班一次。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刘亚雄结识了年轻有为的共产党人陈原道,找到了个人情感的归宿。两人常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民国16年(1927)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两党合作宣告破裂。鉴于中国国内形势急剧逆转,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共产党员陆续回国参加斗争。民国17年(1928)底刘亚雄中途辍学,根据党的指示回到中国。
刘亚雄从苏联回国后,立即投身于党的地下工作。先后在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河北省委工作。在河北省委工作期间,因叛徒告密,在天津被捕入狱,后因敌人拿不到任何证据被释放。民国20年(1931)3月,中央委派陈原道为首的代表团来到天津改组中共北方局,解决顺直省委分裂主义活动猖狂的问题。乘此机会,刘亚雄和陈原道举行了婚礼。4月份又一同被敌人逮捕,判刑2年,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民国21年(1932)夏,汪精卫出任国民党行政院长,宣布“大赦”政治犯,刑期普遍缩短三分之一。刘亚雄和陈原道在狱中既未暴露真实的党内身份,也未公开夫妻关系,故一道出狱。10月,党中央调二人回上海工作。民国22年(1933)1月陈原道再次被捕,4月10日即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2岁。刘亚雄则因形势恶化,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8月1日陈原道的遗腹子刘纪原诞生。为了生计,她曾去张家口当教员,后回到太原,一直到民国24年(1935)9月才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不到两个月却又因单线联系,山西特委书记王伯堂被捕牺牲而再次中断。民国25年(1936),为生计曾千里南下河南,在温县女子职业学校和苑西地区内乡县师范学校教书。因她在课堂上传播五四新文化、新思想,被校方解聘后回到北平。
民国25年(1936),阎锡山在“一切为了生存”、“在存在中求生存”哲学信条指引下,奉行了一条独持的政治路线,即:“抗日、和日”,“拥蒋、拒蒋”,“联共、反共”。采取了与共产党的有限合作,企图借助共产党的影响,壮大自己的声势,继续当他的土皇帝。他打电话并派人请他曾通缉过的老乡薄一波回山西共商“保晋大业”。中共乘机派薄一波与杨献珍、韩钧、周仲英、董天知组成了党的工作委员会来到了太原,薄一波任书记。阎锡山迫不及待地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工作委托薄一波主持。在此背景下,同属阎锡山老乡的刘亚雄也被中共北方局派回山西工作。刘亚雄加入阎锡山的同志会下设的妇女救国委员会,并任委员。曾以妇女代表身份组团去绥东慰问百灵庙大捷的傅作义部队,受到傅作义的热情接待。后刘亚雄任牺盟会所办军政训练班女兵连政治指导员。
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后,山西形势急剧变化,日军占领平津,很快入侵山西,阎锡山的军队和蒋介石的增援部队大部分一触即溃。在此情况下,阎锡山又让薄一波组建新军,以抵御日军的进攻,保卫山西。民国26年(1937)8月1日,原“军政训练班”的大部分学员与原“民训团”部分成员,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下设三个大队,薄一波亲任政委。后决死队开赴晋东南,刘亚雄也离开女兵连去总队政治部工作。10月底到达盂县后,刘亚雄按总队党的指示着手建立游击队。至民国26年(1937)12月,刘亚雄已将游击队扩充成为山西青年抗日游击第一区队,她任区队指导员。民国27年(1938)3月,三个区队合并为决死一纵队游击第一大队,她任大队指导员。民国27年(1938)秋,游击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发展成为游击团,下设三个营。
民国27年(1938)日军发动的夏季扫荡,把晋东南分割成太岳区和太行区,中国共产党决定相应成立太岳行署和太行行署。刘亚雄调太行行署任专署武装科长,领导各区县的地方武装力量。民国29年(1940)4月任太行行署三专署专员,成为山西省抗日战争中第一位女专员。三专署范围包括榆社、武乡、襄垣、祁县、黎城、辽县等,人口约40万,重点工作是保证八路军一二九师衣的食供应。
民国31年(1942)4月,刘亚雄被北方局抽调到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麻田华北党校参加短期培训学习。后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并因托派嫌疑被软禁三个月,后因问题未澄清,在党校二部又重新参加整风。为此,中共“七大”她只能以候补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1944年底刘亚雄结束了历时两年的延安中央党校生活,被派往东北工作。
在东北期间,她先任西满分局仅万余人的郑家屯市委书记,民国35年(1946)年随西满分局与军区司令部迁至吉林洮南县,任洮南县委书记。秋天,又任讷河地委副书记。民国36年(1947)初,调齐齐哈尔任嫩江省委组织部长。民国37年(1948)1月担任了东北局妇委副书记,6月任机关党委副书记。民国38年(1949)3月24日至4月3日,刘亚雄作为东北妇女界代表在北京出席了全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9月14日被东北局任命为长春市委书记兼财委主任,并被选为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52年7月,刘亚雄同志从东北调京工作,先后出任中央妇委副书记兼城工部部长、劳动部副部长、中央监委驻交通部监察组组长、交通部顾问等重要职务。1988年2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她还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刘亚雄之子刘纪原,曾任航天航空工业部副部长。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