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唤新



    王唤新(1864-1968),临县阳泉乡枣林村人,在家排行第二,小名二宝。自幼聪明好学,其祖上六辈行医,王唤新5岁时就随父切脉问病,帮母抓药。7岁时,清明节后一天,他突然浑身发烧,口吐白沫,嘴眼歪斜,昏迷不醒,气息奄奄。其父王居国外出行医未归,其母苗氏心神慌乱,没了主意。此时,从大门外走进一老翁,见二宝已断气,对苗氏说,不要惊慌,午后孩子必然复生,但切记隔一个时辰,唤数次“二宝醒来”,醒后以刚出生计岁。其父回家见状,认为孩子起死回生无望,但其母不肯放弃,照那老翁所言呼唤二宝。午后二宝苏醒,后改名唤醒。稍长,在家阅读诸子百家名篇。13岁改读医学,并随父外出治病。一次,家里来了位病人,王唤醒诊断为中暑感冒,开好药方让其父审查,王先生经过复诊,认为儿子诊断正确,并试问王唤醒药理,问:“中暑感冒,宜用消散之剂,为何药中用参芪?”王唤醒解释说:“参芪固是补品,但少量投之,并配以疏散之剂,却有消散奇功,况病人体弱盗汗,用亦无妨。”其父深感王唤醒医术大有长进。王唤醒 13岁便开始独自行医。是时,山东临淄县杂技艺人江云和其子江新,在方山县卖艺时偶患风寒症,延医来到枣林村,听说王居国先生宽厚待人,便找上门来借宿看病。王家热情接待,用药治病,一剂即愈。王居国得知江云为武举出身,便挽留其暂住,教子学艺。王唤醒出生时体10斤,长到十几岁,身高体胖,已随其父学了些武艺,见江云武艺高于其父一筹,便拜为师傅,并根据师兄江新名号,将己名改为唤新。经过三个月教习,王唤新将所学招式全部掌握。江云父子走后,王唤新坚持练武8年。他站成骑马势,能将320斤巨石轻轻放于大腿面上,同时,还能拉180斤的硬弓。光绪八年(1882),王唤新在汾州府应试,得中头名武秀才。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夏大旱,村民缺粮断炊,王唤新将家里积存的200石粮食倾仓拿出,赈济饥民。

    王唤新不仅医术精湛,有独到之处,且医德高尚,受人钦佩。县民尊称其“王二先生”。凡来就医者,总是开几味经济实惠的药品,绝不让病人多花一文钱。尤其贫苦人就医,无钱买药,他就赠配给药。他常常教诲儿孙: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单纯为了挣钱就不配做个医生。一个好的医生,总是为病人着想。

    民国3年(1914),王二先生担任枣林村村长,在10多年任职期间,他主持公道,设法减免各种苛捐杂税,深受村民爱戴。民国10年(1921),他被选为省参议员。

    民国29年(1940),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王二先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出粮出钱,支援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刚刚开始,他就将家产全部献给农会,自己到县城继续行医。

    新中国建立后,王二先生虽年逾古稀,但身体健壮,坚持为百姓治病,多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县委为照顾他食量大,特供他两份口粮。1955年,他出席全省名老中医座谈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验方献出。

    王二先生寿长104岁(实为111岁)的秘诀,概括为以下几句话:

早晚锻炼筋骨松,血液循环脏腑通。

多吃素食少吃荤,吸收营养肌肉丰。

有劳有逸精神振,疲劳过度精液损。

心胸宽阔气舒通,切忌琐事伤肝心。

日进三餐吃八分,切忌饿虎扑食吞。

滥吃乱食杂病生,饭后饮汤肠胃清。

日饮三盅能健身,多饮烈酒血管崩。

抽烟麻醉是毒品,严禁吸烟肺气宁。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