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星



    高如星(1929-1971),别名石眠,兴县城关人。民国32年(1943)14岁时在兴县入一二〇师“战斗剧社”当学员。民国32年(1943)参加了绥包战役,表现突出。民国36年(1947)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7年(1948)随西北野战军参加保卫延安战役。1952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赴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国访问演出。1953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音乐组,专任电影作曲。1957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上校军衔。1958年加入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1964年调入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

    高如星聪颖好学,具有卓越的音乐才能,经过刻苦磨炼,从一个山区小县的农民子弟,最后成长为一名才华横溢的电影作曲家,并通晓俄语、英语。他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以自己独特的音乐才能,尽情歌唱共产党,歌唱革命斗争,歌唱翻身农民的欢乐心情,一生创作了不少歌曲。1950年他的处女作《藏胞歌唱解放军》(与孟贵赋合作),曾获全军会演二等奖。其他歌曲《海上南泥湾》、《织网歌》、《生产秧歌舞》、《我们是人民的武装》等,亦深受群众喜爱。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曾为《盘龙山上锁盘龙》、《汾水长流》、《这绝不是件小事情》、《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一日千里》、《回民支队》(与李伟合作)、《江山多娇》、《野火春风斗古城》等20多部故事片作曲。其中《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可谓动人心弦,久唱不衰,先获全国优秀歌曲奖,后又被评为最佳歌曲收入《中国电影歌曲选》。

    在“文化大革命”中,高如星由于曾去苏联及东欧国家访问演出,又因曾与白桦、所云平合作歌剧《枪之歌》受到过罗瑞卿的赞扬,而被推入所谓彭、罗、陆、杨集团,并被诬为“打入文艺界的三家村”、“苏联特务”,连续数年被批斗,遭受非人折磨。但他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对党赤胆忠心,至死不渝。其间,由于军内造反派残忍毒打,高如星的头部、肺部屡受重伤,不得不入院治疗,终因肺部伤势过重,于1971年2月14日(手术后一个月)含冤辞世,年仅 42岁。1978年10月,中共武汉军区党委为他平反昭雪。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