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不满的吴城
早年间,在晋西一带盛传着一句话“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这句话记载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也是晋商百年辉煌的见证。
吴城古镇坐落在吕梁山中段山口,黄芦岭和薛公岭脚下,是晋中平川通往晋西山区乃至陕甘宁青等西北地区的必经之地,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大将吴起修筑驿城镇守该处,吴城因此而得名。到了近代,随着晋商的崛起,吴城成为一条重要的商贾之道。其鼎盛时期当数19世纪中叶至“七七事变”之前的那段时间。
古时候,从黄河边横穿吕梁山中段到汾河流域的官道是从碛口起经王老婆山到吴城,再经吴城翻越黄芦岭进入向阳沟过20公里桃花洞通往古汾州府。据说当年李自成率农民军从陕西打到北京,走的就是这条路。由于沿途山高路险,车辆不便行走,因此,那时候的运输主要靠骆驼和骡马驮运。吴城以西是河谷川地,沿途多村落,而以东则进入大山,绵延起伏,人烟稀少,骆驼、骡马脚力有限,翻越大山几乎得一整天时间,所以不论大小商队,晌午以后到达吴城就再不敢继续前行,纷纷歇脚,到来日东方放亮之时再动身。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深深吸引了晋中平原上崛起的一代晋商的目光,平遥、文水、祁县、太谷等地的商人,或设分号,或立新号,很快就把吴城推向了一个繁荣兴盛的位置,使其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在晋西地区的旱码头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繁荣时期的吴城古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条有1.5公里长的街道全由青石板铺就,街道两旁齐刷刷红砂石条筑起的高台阶上全是商铺字号。其中规模大、叫得响的就有公盛堂、宏盛庄、德泰成、德泰昌、恒盛流、隆盛成、永龙泉、聚源成、东昌庄、公和成、三合成、义源馆、兴源楼、荣美房等几十家。街道两头建有十多座庙宇,与略有弯曲的街道相呼应,使整个古镇呈一条巨大的摇头摆尾的龙形。西头建筑规模宏大的老爷庙为龙头、东头规模略小的财神庙为龙尾,中间娘娘庙、山神庙、河神庙、龙王庙、天地庙等为龙爪,龙身当然就是披满青石鳞片的主街道。
当年的古镇日日为集,月月有会,繁华的街道上整天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从正月起各个庙上开始轮流开台唱戏,如正月二十五在财神庙,二月二在天地庙,三月三在娘娘庙,五月十三在老爷庙,六月六在河神庙,十月初二在山神庙,一年要唱十二台大戏,平均每月一台,全部由商会出资,仅此一项,足以证明当时吴城商贸业的发达兴旺。用当时盛行的一句话讲就是九州十八县的人都在吴城做生意。每天晌午过后,叮叮咚咚的驼铃声和赶骡马的吆喝声就开始在古镇上热闹起来,人喊声马嘶声一直要持续到夜深人静。
古镇上有24家骆驼店,30多家骡马店,每家都有十几个槽口,且几乎日日爆满,最大的月生店,自养的骆驼驮有18槽,每槽6头,总数就达108头,每天都在往返于碛口的路上驮粮。当年河套地区产的粮食大部分从碛口码头运往吴城,每日人住吴城的骆驼不下千头,按每头骆驼驮125公斤计,总量就有25万公斤之多,这也正是“驮不尽的碛口”之说的由来。
吴城当年有三条路可通往山外,除经黄芦岭的官道之外,还有一条经萝卜沟向南可经中阳到晋南,一条走驿沟向北可到交城、太原。聚集到吴城的货物源源不断地从各个方向运往各地,有的向东运往河南、河北,有的向西运往甘肃、宁夏。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局限,来往客商总是早早留宿于吴城,除骆驼店之外,30多家骡马店每天接纳的骡马牲口也不下两千头,拾粪的农民每人每天能拾到四、五担之多,流动人口日流量足在两千之外。客商下午在吴城做成交易后,第二天天刚放亮,就全部踏上回程,等到人们起床后,大小客店早已一空如洗。而午后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又都涌进了古镇,年复一年,日日如此,人们只见到人来货来,见不到人走物走,因此上就有了“填不满的吴城”之说。
古镇的繁荣带来了百业的兴旺,各种手工加工业、交易行应运而生。兴源楼专卖银器,打造银器的工匠就有十几个;万花楼专门教授女孩子刺绣女红;恒盛流、永龙泉的白酒自酿自销;王家磨房十几盘石磨日夜不停;此外还有口袋铺专织毛口袋、炉食铺专制传统点心,木匠铺、铁匠铺、箩笼铺、裁缝铺、剃头铺、酱醋坊、油坊、屠宰坊散落街中;马掌铺门前骡马成群,四大粮行院内刮斗的都是专业的交易中介人;牲口市上牙行们连连捏码,典当铺中典当师不时高声喊价;把一个地处深山中的古镇渲染得如城市一般热闹。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买卖日渐专营,有了绸缎庄、洋布店、山货行、瓷器行等等。街上最大的饭馆义源馆整天高朋满座,来往的大都是工商圈内有头面之人;最大的药铺荣美房吸引来了不少外地名医前来坐堂,著名的南阳李先生就曾在此每年坐堂开诊一个月,直到晚年临终前都对吴城念念不忘。上街的基督教会里,诵经祈祷,进出的都是洋教信徒;下街的学堂里书声琅琅,先生的薪酬全由商会负担,因此只要家境允许,大部分孩子都能受到启蒙教育。
民国10年(1921年),太军公路的开通把古镇推上了极盛。胶皮车、铁镢车从离石城或田家会到吴城只需一天的路程,原需住沿途零星小店的客商赶一赶脚力都集中到了吴城,使古镇的街道变得更加拥挤,生意变得更为红火。再加上地方军政机关的设立,更促进了古镇经济文化的繁荣。
古镇的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发展到抗战爆发的前夜。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使一向繁华热闹的古镇一下子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平川老家传来的消息使那些家眷尚在故乡的掌柜、伙计再无心把生意做下去,再加上来往客商受战乱的影响日渐减少,古镇一天天变得萧条冷落。民国27年(1938年)正月二十三,侵华日军在离古镇不到十里的九里湾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日本人来了,昔日富丽堂皇的商号掌柜住所变成了侵华日军的军机驻地,街上的青石板、门前的红砂石条,被日军强迫民夫撬起抬到了北山上修了碉堡。
1945年,日本人退出了吴城,古镇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古镇又开始热闹起来,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晋商在吴城的历史才画上了句号。
作者:张志强
来源:《晋商史料全览·吕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