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历史典故
重耳守蒲 聚蒿筑城
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吴国平
春秋时期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晋国,发生了历史上一件著名的骊姬乱政的历史轶事。故事讲述了晚年的晋献公,沉迷于骊姬美色,荒于政事,导致了“骊姬之乱”。骊姬逼迫太子自杀,公子重耳与夷吾流亡国外,献公死后,虽然“骊姬之乱”被迅速平息,但先后继位的晋惠公、晋怀公却无德无信,没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使晋国依旧陷于动荡之中。直到19年后,在流亡中遍历诸侯列国的重耳回国为君历称晋文公,晋国历史从此才揭开新的一页。
这里主要讲一下在故事当中的一个小插曲就是骊姬乱政时期重耳守蒲,聚蒿筑城的历史典故。
公元前677年至651年,春秋时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的晋国正处于晋献公统治时期,献公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对内消灭了同宗的恒公、庄伯及他们的子孙,巩固了君位。对外攻灭了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了北方的狄戎,后来又采纳了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骊姬之乱,继而引起太子自杀,公子出逃的事件,他在历史上的功绩还是很高的。
话说献公攻打骊戎部落,俘获了一个美女名叫骊姬,很漂亮,晋献公十分宠爱。当时晋献公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不久骊姬也为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为了能让儿子继位,骊姬设计把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派到绛都以外去守城、拓土,以利于她在内设计陷害他们达到使其亲子奚齐继位的目的。于是买通献公的亲信梁五、东关五两大臣向献公献谋,说“曲沃有宗庙在那里,蒲与屈两城在边境上,这三个地方都不能无主,建议晋献公派公子重耳守蒲(原山西省隰县西北,现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一带),夷吾守屈(今山西省吉县东北),太子申生居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晋献公说“曲沃吧,还算一个城,也是祖业祠堂所在的地方,太子守在那里也还说的过去,只是蒲、屈两个地方太荒凉了,也没有一个城池,怎么可能驻守呢?”大臣东关五就说“修筑一个城不就行了?蒲、屈这两个地方都是我国的北大门和西大门,住的都是狄人,公子守在两个地方,进可攻取狄人的地方,退可守卫晋国的土地,多好的事情啊!如果您这样安排,既能锻炼儿子,还能拓展国家的土地呢”大家都知道晋献公是一个喜欢四处攻掠侵占人家土地的国君,他的不少后宫佳丽都是侵占别国之后掠夺来的,包括骊姬和公子重耳、夷吾的母亲,都是在征讨四周国家和少数民族部落期间搜寻到的美女,然后立为后宫的。于是献公听了之后,心想“这不正好符合我的侵略的个性吗?真是忠臣啊!好,就这么办吧”愉快地采纳了两位大臣的意见,太子去曲沃守宗庙去,公子去边境“拓土”去,派了一个叫士蒍的大臣到蒲、屈两个边境之地为重耳和夷吾修建“拓土去”新城。
蒲地就在今天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一带,这是有历史依据的。春秋时期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以北属于古代狄人之地,无论是考古挖掘和历史记载还是当地民间传说和地理名称都可以证明,现在的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一带就是晋国公子重耳守蒲的地方。在交口县以北西都考古发掘出不少遗址和文物,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狄人和晋国人混杂居住一起,交口、石楼、柳林、离石等地在建国以后不同时间都发掘出不少的文物都可以证明这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狄人的边境线。离石记载关于蒲,《左传》、《史记·晋世家》、《水经注》、《史记正义》都有明确注解:“蒲邑故城在隰州北三十公里”,而交口县在1971年建县,从隰县分了4个乡镇都在隰州以北三十公里之内,其中就有石口乡境内蒲依村,上蒿城、下蒿城等古地名。当地民间传说:晋献公受到骊姬的蛊惑派二公子重耳到晋国的北部蒲地去镇守边境并寻找机会“拓土”,“拓土”其实就是扩展地盘。之前蒲地属于晋国的北部边境,位于今天交口县以北,属于蛮荒之地,森林草木茂盛,交通十分落后,居民多为狄人等少数民族。之前派晋国大臣士蒍先去给重耳修筑防守边境的城池,也就是在今天的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上、下蒿城这里修建驻地。士蒍在都城的时候看出了这是骊姬的一个阴谋,本来不想去,可是君命难为,就很不情愿地接受了。翻山越岭跨河渡江很艰难的来到今天蒲依、上、下蒿城村一看,这里山高林密、杂草丛生,虎豹结队、野兽成群,一没有交通而没有建筑材料,怎么修建城池?士蒍是个很有先见的一个聪明人,判断到将来晋献公会和儿子重耳发生一场冲突战争,而交战双方都是晋国的士兵,为了不想将来晋国内乱,父子相残,士兵们攻城时候损失惨重,再加上建筑材料缺失,工作环境又如此恶劣,就以蒿草、木材等当地简单材料3月不到为重耳匆匆修筑了城池。城池修好之后,当地百姓也不是瞎子啊,一看这工程质量这么差,可又不敢多说什么,就戏称外城为“下蒿城”,内城为“上蒿城”,意思是蒿草修筑的城。这可能是有史记载的中国第一笔豆腐渣工程吧!随从也看见城池质量太差,怕不好在献公那里交代,就说“这工程怕是不太坚固吧”,士蒍笑了笑说“也许过不了几年,驻守这里的士兵可能就是我们的敌人,为什么要修的如此坚固?”随从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就参照这个工程标准修建了三公子夷吾的驻守之地屈邑(今吉县)。二公子重耳是个聪明人,一眼看见这豆腐渣工程是为了防备自己闹事,就不在说什么了,只是暗中招募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杰出人才随自己到蒲邑守城,意图大事。可是三公子夷吾却不买这账,一看这工程质量就给献公打了个小报告说“士蒍修的城池不坚固”。献公听了就叫来士蒍问“怎么的一回事啊”。 士蒍说“这不是准备进攻周围国家‘拓土’用的基地吗?不要那么坚固吧,况且两个地方交通运输不便,山高林密怪石嶙峋的,天然防守屏障又那么好,另外咱们给的建筑预算也不高,国家又财政紧张,上个月又给您和后宫置办了不少东西等等等,呵呵!”献公一听“怎么这么多原因啊,可听听也都说的在理,尤其是最后一条,但是,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假意责备一下吧!”于是就厉声责骂了士蒍几句,然后又和声细语的安慰三儿子一番,就赶紧的回后宫找骊姬玩去了。士蒍从宫里出来自言自语地说“狐皮袍子蓬蓬松松,一个国家有三个主人,都是你们一家子的事,我听谁的对啊”。要说啊,这个士蒍真是预言家,后来事态的发展几乎都不出他所料,没多久果然献公和三个儿子反目成仇,献公派兵进攻蒲、屈两地。重耳在蒲地的两个蒿草筑的城池怎么能够阻挡晋献公的进攻?于是在前655年和一群谋士离开蒲依的蒿草城,匆匆逃亡到北部狄人的地方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成为历史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关于重耳在蒲驻守的这一事件,关于“蒲”的所在地,虽然众说纷纭,但是蒲地现在是什么地方,可以结合许多历史记载和文献以及考古、民间传说等都可以证明就在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上、下蒿城这一带。古地理名称和古地图上也可以印证这件事情,石口乡蒲依村古称“蒲邑”或“蒲子”,当地老百姓现称“蒲依”或蒲子里。而士蒍修建的城池现称“上蒿城村”和“下蒿城村”,分别与蒲依村相邻,都是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古村落。不久前在汾阳市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及考古工作者在交口县蒲依村一带发现一些2600多年的古代城镇土瓦遗址和汾阳市的老城土瓦遗址相吻合,而且还早那么几年,证明了现在的汾阳城初建于春秋晚期,并且来源于交口县蒲依村。应该是重耳离开蒲依逃亡之后一些驻守士兵迁移到现在的汾阳一带定居而修建的聚集地,而汾阳的历史年代也大约是两千多年,重耳守蒲,聚蒿筑城的典故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回首26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晋国文公重耳的百年霸业彪炳史册,而蒲邑堪称是其源头。通过对史书的研读和实地勘察,可以认定,今天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上、下蒿城村就是重耳当年据守的蒲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