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魂耀革命征途:张叔平


    今年,是张叔平烈士英勇就义 90 周年。回首往昔,这位年仅 31 岁便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以其坚定如磐的革命气节,挥洒青春热血,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壮丽不朽诗篇。

    张叔平诞生于山西省吕梁方山县大武镇二村。如今,这片孕育英雄的热土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迁。村子整体拆迁工作有序推进,崭新的居住小区规划蓝图即将落地。而在这变化之中,张叔平的故居却如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傲然挺立,见证着岁月,也象征着他那坚贞不屈、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1897 年,张叔平降临在当地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自幼,他便展现出坚毅的性格,勤奋好学的品质更是在学堂中崭露头角。彼时,接触到蕴含民主革命思想的书籍,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懵懂的心灵,进步思想的种子自此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1917 年,张叔平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进步青年王振翼、高君宇、贺昌等人。在与他们的交流碰撞中,张叔平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同久旱逢甘霖,他一头扎进救国救民的探索之路。1919 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张叔平积极响应,加入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讲演团。他穿梭在大街小巷,用激昂的话语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时代的革命洪流之中。1923 年,张叔平光荣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中共太原支部宣告成立,张叔平凭借出色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被推选为支部书记。他遵循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马不停蹄地奔走在三晋大地。仅仅一年时间,晋南、晋中、晋北的十余个县,纷纷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张叔平与中共太原支部迅速行动,领导山西人民开展了规模浩大的声援活动。一时间,三晋大地群情激愤,爱国热情高涨。

    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1925 年冬,组织上急需张叔平这样优秀的干部前往更需要的地方。于是,他奔赴上海,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杨浦区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在上海,他积极组织并参与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每一次起义,他都身先士卒,为推动上海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风云突变。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这危急关头,张叔平奉命调往杭州,着手筹组中共浙江省委。6 月,中共浙江省委正式成立,张叔平担任组织部部长兼工人部部长,不久后更是肩负起主持省委工作的重任。但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出卖,张叔平不幸被捕。

    在阴森恐怖的狱中,敌人对他施以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皮鞭抽打、烙铁灼烧,张叔平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双腿更是被残忍压断。但他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钢铁长城,意志坚如磐石,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未曾向敌人吐露半个字。1928 年 1 月 20 日深夜,寒风凛冽,张叔平被押赴刑场。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昂首挺胸,从容赴死。年仅 31 岁的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

    在张叔平故居不远处的山上,当地政府为他立下一座庄严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 “幽燕传英名沪浙抗蒋庭铁骨镇鬼蜮热血染杭城” 的碑文,这短短二十字,道尽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如今,张叔平的堂孙张义明,一位 63 岁的退休教师,多年来致力于追寻爷爷的革命足迹。他不辞辛劳,前往太原、上海、杭州等地,四处搜集资料。回来后,他将爷爷的英勇事迹,一字一句地讲给子孙后代。张义明感慨道:“了解得越多,对爷爷的敬佩之情就愈发深沉。他受尽酷刑,却始终坚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当下,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张叔平故居的修复保护工作。规划中的烈士纪念馆,承载着吕梁人民对烈士的无尽哀思。在未来,这里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让张叔平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