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早陨的革命星辰:贺昌
在吕梁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有一所省重点中学 —— 吕梁贺昌中学,它的前身是离石建新中学,而这所学校的名字变更,背后蕴含着一段对革命先烈深深的缅怀之情。贺昌,这位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幼年便在此校开启了求知之旅,1946 年秋,经贺龙和王震提议,晋绥行政公署为纪念贺昌,将建新中学正式命名为 “贺昌中学” ,自此,贺昌的精神与这所学校紧密相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1906 年 1 月 19 日,贺昌出生于柳林县的一个士绅家庭。自幼,他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性格刚毅且好学敢为,聪颖的天资在同龄人中尤为突出。在文史书籍的海洋里畅游时,岳飞 “精忠报国” 与班超 “投笔从戎” 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他心间,常对同窗们激昂表示:“大丈夫不作岳飞死,也当作班超名震天下。” 彼时,中国大地深陷军阀混战的泥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年少的贺昌满心忧愤,在作文中铿锵写道:“国家灾难临头,应挺身而出,即使牺牲也不退缩。” 这般超越年龄的担当与气魄,已然彰显出他不凡的志向。
1919 年,“五四” 运动的浪潮席卷至离石这座山城,年仅 13 岁的贺昌毫不犹豫地投身爱国运动的洪流。他与学校的进步师生一同组织罢课,积极声援北京等地的学生运动。其中,他牵着戴东洋帽的哈巴狗前往离石县衙前进行形象演讲的事迹尤为引人注目。在演讲中,他犀利地讽刺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丑恶行径,面对赶来镇压的县长,毫无惧色,针锋相对,让县长灰溜溜地败下阵来,狼狈离去。
1920 年春,贺昌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加入了以 “唤醒劳工,改造社会” 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很快成长为负责人。团组织将《平民周刊》作为机关刊物,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主张,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1921 年 9 月,贺昌四处集资,创办了晋华书社,专门推销《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 > 入门》以及《中国青年》《先驱》等进步书刊,为马克思主义在当地的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同年 10 月,他又与青年团员刘廷英在省立一中发起组织青年学会,以 “研究学术,服务社会” 为宗旨。学会编辑出版《青年报》,设置图书室,订购大量进步书刊,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阅读学习,许多人在此接触并了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踏上革命征程。青年学会还设立平民小学,吸纳附近贫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贺昌常常亲自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巧妙地阐释革命道理,启发孩子们的阶级觉悟。之后,学会增设成人夜校,贺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工人讲解革命理论,引导他们为争取自身生存与解放而斗争。
1922 年 9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选举成立,年仅 17 岁的贺昌众望所归,被推选为太原团地委书记,肩负起领导山西青年革命运动的重任,省立一中也由此成为山西革命运动的中心。然而,省立一中的校长魏日靖上任后,为压制进步学生与革命运动,采取严苛的管制手段,如推行每星期考试制,对不及格者留级、违反校规者开除等,试图束缚进步学生的行动。1922 年暑假考试时,校方故意刁难,致使 200 多名本应升级的学生未能升级,十几名应届毕业生无法毕业,而这些学生大多在政治上较为进步。贺昌果断决定发动省立一中学生,掀起驱逐反动校长的斗争。
9 月初,开学后的贺昌与刘廷英以青年学会名义召开学生大会,公开揭露魏日靖打击、限制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的恶劣行径,号召学生罢课,并通过罢课宣言,提出 “反对封建独裁”“要求政治活动自由” 的响亮口号,要求当局撤销魏日靖的校长职务。会后,贺昌组织学生前往省教育厅请愿,派出十多名学生代表与教育厅谈判。但省教育厅不仅拒绝学生的合理诉求,还扣留学生代表一夜。面对当局的蛮横,贺昌指示刘廷英等十几名学生冲进校长室,将魏日靖赶出校门。阎锡山得知此事后,立即派政务厅长崔廷献、警务厅长南桂謦、教育厅长虞铭新带领警察闯入省立一中,逮捕了刘廷英等 19 名驱赶校长的学生。学生们毫不畏惧,反而将这三人关在校长室,坚决要求释放被捕同学。阎锡山恼羞成怒,增派一个步兵营包围一中,妄图胁迫学生就范。但在贺昌的指挥下,广大学生手持棍棒自卫,与军警在一墙之隔对峙了三天三夜。最终,阎锡山迫于压力,释放了被捕学生。这场反校长斗争持续了半年之久,以学生们的胜利告终,魏日靖被成功免职。
1923 年 7 月,贺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团中央调贺昌前往上海工作,从此,他踏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先后担任团中央委员、常委、团中央工农部长、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团中央劳动部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长、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共顺直省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委员、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等重要职务。期间,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重大革命行动。在 1927 年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34 年 10 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贺昌奉命留守中央革命根据地,与项英、陈毅等人组成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办事处,担任中央分局委员、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继续在南方革命根据地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随着形势日益严峻,贺昌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在会昌附近与敌人周旋。艰苦的环境、频繁的战斗,使他常常几天几夜无法合眼。一次夜间转移时,他的坐骑马失前蹄,导致他摔坏右腿,但即便如此,他仍咬牙坚持指挥战斗。1935 年 2 月中旬,留守的红军队伍陷入敌人重重包围,无奈决定分头突围。此时,部队已三天三夜未进食,贺昌不顾自己腿伤严重、行动不便,毅然下令杀掉赣南军区特意送给他的军马,给突围战士们充饥。3 月 3 日下午,贺昌率领两个营作为第一梯队率先行动。突围前,他强忍右腿伤痛,发表简短却有力的动员讲话:“我们现在已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困境,又是孤军奋战,形势确实十分严重,这是考验每个共产党员的时候,是考验每个同志是否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当胜利时的英雄,也要当困难时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在困难中考验出来的。”
一声令下,贺昌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向外冲杀。经过激烈战斗,贺昌率队渡过会昌河,抵达天门嶂,却在此遭到国民党军的包围合击。部队被打散,伤亡惨重,贺昌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大家且战且退。战斗中,他身负重伤数处,但仍顽强抵抗,镇定地向敌人射击。当子弹即将用尽,面对疯狂呼喊 “抓活的” 扑来的敌军,贺昌用尽全身力气高呼 “红军万岁”,随后将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胸膛,年仅 29 岁的他壮烈殉国。
陈毅为失去这样一位亲密战友,悲痛地写下《哭阮啸仙、贺昌同志》:“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 贺昌的牺牲,是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正如《中共党史风云人物》所评价:贺昌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青年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高级党务工作者,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共中央委员中最年轻有为、精通多种领导工作的英才。
1954 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革命之子,贺昌的故乡柳林县将他的出生地 —— 羊道口村与临近的十多个自然村合并,命名为贺昌村。1984 年 3 月初,柳林县决定修建贺昌烈士纪念碑,消息一经传出,全县人民踊跃响应,纷纷捐款捐物,在全国各地工作的老干部们也通过来函来电的方式积极支持。3 月 28 日,纪念碑奠基仪式在柳林县城南坪隆重举行。1985 年 7 月 1 日,纪念碑正式落成,碑高近八米,正面镌刻着胡耀邦题写的 “贺昌烈士纪念碑” 七个大字,背面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贺昌同志永垂不朽” 的题词。如今,贺昌烈士纪念碑已成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既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游览的胜地。
2006 年 1 月,中共山西省委隆重举行纪念贺昌同志诞辰 100 周年大会及《贺昌文集》首发仪式,深切缅怀贺昌的历史功绩。贺昌,这位璀璨早陨的革命星辰,他的光辉事迹与伟大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