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如


  刘墉如(1905—1972),名子崇,字墉如,柳林县薛村镇后大成村人。高小毕业后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北平师范大学,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1930),刘墉如应太原成成中学之聘,担任该校教师。民国21年(1932),中共地下党员武新宇担任成成中学校长,刘墉如任训育主任、教务主任。国民党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武新宇被迫撤离太原,当局派段丽卿充当校长。刘墉如受党组织的指示策划学生运动,将段丽卿赶出学校。事发后,经省政府、省教育厅、绥靖公署派大员三堂会审,认为驱段并无异党策划,刘墉如工作勤勉,故委任为代理校长。为了稳住敌人,刘墉如加强和上层人物的接触,与省政府秘书吴绍之关系较密切,并担任了吴绍之的家庭教师,与校董事会主要成员来往频繁,取得了上层的进一步信任。尔后,刘墉如安排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教职,教学质量大为提高,声誉传遍三晋。当年,通过校董会选举,刘墉如正式出任成成中学校长。民国23年(1934)春,中共山西特委被破坏,成成中学张衡宇被捕,其他共产党员陆续离开学校,刘墉如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25年(1936)年春,红军东渡黄河,阎锡山加紧搜捕共产党员,刘墉如作应急措施,用开除学籍和勒令退学的办法将已暴露和被怀疑的学生转移出学校,并立即清理学校图书,使突然包围的军警扑空,连续搜查15小时毫无收获。民国26年(1937)春,中共山西工委批准成成中学成立党支部,刘墉如担任书记。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11月,日军侵犯省城。成成中学师生义愤填膺,组织抗日游击队,刘墉如任支队长,率队向离石进发,并说服两个拦截的顽军团投诚。部队来到离石后,编入抗日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序列,称第四支队。此举受到刘少奇和贺龙司令员的赞扬。民国27年(1938)2月,四支队北上岚县,配合八路军一二○师参加收复晋西北的一系列战斗。民国28年(1939)9月,刘墉如带领四支队北上内蒙大青山,参加了反顽和反扫荡斗争。民国29年(1940)4月,刘墉如被调回晋西北,历任晋绥行署教育处处长、晋绥三分区专员、雁北行署主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副厅长、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财政部副部长。1957年,刘墉如调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1972年4月在北京病逝。(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