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芝青
常芝青(1911—1985),交城县阳渠村人。北平朝阳大学毕业,后参加民主同盟。上学时期,与父母通信,就曾在信中用指血写下八个字:“我有志气,不负良心”。民国23年(1934)开始从事中共新闻工作,任太原《申报》编辑。民国24年(1935)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6年(1937)受中共委派,在交城首任抗日游击县长,后任山西省第四专员公署秘书。晋西事变后,筹备、创办了《抗战日报》,担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民国33年(1944)8月,常芝青把报社精心剪贴的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大量重要资料,送给中外记者赴西北采访团。外国记者回国后,对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作了大量的报道,引起世人瞩目。
办报之余,常芝青自己动笔,审时度势写各种评论、随笔、社论等。如《读<西游记>随笔》、《从狐狸精谈到当前局势的严重危险》、《一年来的晋西北新文化运动》等等。
民国35年(1946)7月11日,《抗战日报》改为《晋绥日报》,由于个别记者、通讯员仅凭道听途说就凭空编造所谓报道,常芝青就在《晋绥日报》社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的运动。民国37年(1948)4月2日,常芝青和晋绥日报社的全体编辑,在兴县蔡家崖的一孔窑洞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民国38年(1949)5月1日,《晋绥日报》停刊,常芝青被调往晋南日报社工作。半年后,调往重庆。到重庆的第五天,《新华日报》副刊。民国36年即(1947年曾被国民党当局限令停刊)。
《新华日报》复刊后,常芝青着手于调查300多名革命志士在中美合作所被集体杀害的惨案,并就杨虎城将军等志士被害的一系列事件作了报道,发表《血债必须偿还》等文章。
为了《新华日报》能正常出版发行,常芝青经常工作到深夜。
1952年,周恩来总理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并和光明日报社社长章伯钧打过招呼后,调常芝青到光明日报社任总编辑。《光明日报》当时是民主党派自办的,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清朝大臣及国民党高官的后代。常芝青用四字方针真诚对待他们,即:尊重、信任。光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于友仁说他给人平易近人的印象。同许多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都能友好合作。
1957年8月,常芝青被调到大公报任中共党组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当时正处于反右派运动中,大公报社内一片纷乱。常芝青一到任,就研究制定了《大公报》的编辑方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大公报》面貌焕然一新。1958年,全国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常芝青虽然照常忠诚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日记中写道:“发现自己大量地脱离了实际”。1959年,党中央开始纠正一些错误倾向,常芝青在全国省市区财贸会议上,公开检讨自己抢新闻,赶浪头的浮夸倾向。1963年,为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发表15周年,常芝青撰写了《办好报纸的方针》,胡乔木推荐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登了全文。常芝青提议将《大公报》每周分散刊出的经济评论改为周刊,经李先念呈请毛泽东批示,《大公报·经济评论》周刊正式创刊。当年《大公报》副总编辑孔昭恺说,常芝青同志担任《大公报》领导期间,《大公报》是有进步、有成绩的,毛主席亲自指示在《大公报》发刊《经济评论》,是《大公报》的光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毛泽东点名要常芝青到《人民日报》社任副总编辑。1967年1月,常芝青被揪斗、迫害。在那段时间里,常芝青坚定一个信念:尊重事实,不乱说别人,不乱说自己。为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坚持读鲁迅、马列、毛泽东的著作。
1974年,常芝青被降格安排到北京市统计局任副局长。1975年,调任北京市计委副主任。1978年调到中国财贸报社工作。1985年8月18日因病逝世。逝世后,李先念、万里等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宋任穷、姚依林、华国锋等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