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西民



    唐西民(1919-1973),原名刘复因,兴县城关人。唐西民从小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在兴县读完小学即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民国22年(1933)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附属高中。

    民国25年(1936)夏,唐西民从北师大附中毕业,同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在共产党鼓励下,曾从事推销《长城杂志》《西行散记》等书报的工作,为共产党在敌后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民国26年(1937)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唐西民回到太原,在山西牺盟总会担任宣传干事。11月太原失守,他又参加了平津学生演剧队,担任副队长和支部副书记,继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后来,党组织又派他到甘肃省抗敌后援会工作,担任宣传组副组长、党支部书记。

    民国28(1939),唐西民到太行山平顺县抗大一分校学习。年底被分配到十八集团军兵站医院任宣传队长。后调到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工作。

    民国30年(1941),唐西民从冀鲁豫军区政治部调到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主办的《卫河日报》任记者。7月,冀鲁豫《卫河日报》与鲁西区《鲁西日报》合并为《冀鲁豫日报》,唐西民任编委。此时,他写的中篇小说《孙理华司令》获冀鲁豫边区征文一等奖。民国33年(1944),唐西民写的独幕剧《爆炸》获冀鲁豫边区戏剧征文一等奖。

    民国33年(1944),唐西民调往中共平原分局党校学习,参加了党内整风运动。民国34年(1945)回冀鲁豫日报社工作。民国36年(1947)调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担任随军记者,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一直战斗在前线,直到全国解放。唐西民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抢渡黄河,转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向淮西平原进军,并参加了淮海战役,担任中原野战军新华一支社副社长,除了负责部队的对外报道工作外,还担负一纵队部队报纸《勇士报》的编辑工作。此时,他写了大量的军事报道,如《攻克郓城之战》《六营集旷野歼灭战》《抢渡沙河》《高山铺战役》《轻舟飞渡天堑》等。

    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唐西民在二野政治部新华总社任记者。1949年,他随二野五兵团十六军四十六师横渡长江,直抵南京。随后,被调到二野后方医院,加强部队后勤战线的报道工作。唐西民热情地歌颂了许多无名英雄,并出版了一本通讯集《休养员心爱的家》。他跟随着军队一直打到了西南边陲,直捣蒋介石的最后一个巢穴——重庆。之后他转业到新华社西南分社担任特派记者。

    1950年7月,西南分社派唐西民参了中央访问团第三分团,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和报道。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山峰绵亘,人烟稀少,语言不通,采访工作十分困难。但是,唐西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几度翻越上下几十里的碧罗雪山、终年积雪的高黎贡山进行采访,还先后三次访问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澜沧江畔,怒江河谷,卡瓦山下,滇康草原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少数民族同胞那勇敢坚毅、诚挚热情的优秀品质,少数民族灿烂的艺术之花——傣族的孔雀舞,摩梭的东巴经,阿西族优美的“跳月”,撒尼族动人的长篇情诗《阿诗玛》,都深深地吸引着他,震撼着他,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1954 年,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唐西民写的长篇通讯《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他在书中热情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幸福生活和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血肉相连的民族感情。1953年4月,唐西民被任命为新华社云南分社社长。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的通讯原则,力求写短新闻,写有战斗性、批判性和有吸引力的文章。严格要求自己,用最简洁的文字,抒发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坚持“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文风,养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他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写稿最多,短新闻发表最多,新闻质量最高的“三最”战士。

    1956年,唐西民调任北京中央建筑工程部调研室主任。1958年3月,调到吉林省担任《吉林日报》社副总编辑。

    1960年调任吉林省图书馆馆长。1964年因患脑血栓卧病不起。1973年病逝,终年54岁。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