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兰



    郭锡兰(1919-1985),临县丛罗峪镇杨家山村人。在临县第一高等小学就读时,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民国 21年(1932),13岁的郭锡兰已经开始懂得关心抗日救亡运动。民国 25年(1936)冬,郭锡兰毅然离家,走上抗日前线,参加了绥东战役。民国 28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临县第四区区长,临南县委宣传部长、县长等职。他在组织人民抗击侵略者、建设新政权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中,他历任晋绥一中副校长、中共晋绥分局党校部主任、地委宣传部长、地委副书记等职。

    新中国建立初,郭锡兰随军南下,历任西康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纪委副书记、地委书记,西康省财计党委、党组书记等职。1956年调到西藏,先后任西藏自治区秘书长、副书记、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自治区顾委主任等职,长期主管西藏的财经工作。他作风民主,从实际出发,重视民族团结,为西藏的进步繁荣耗尽了心血。

    西藏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为了改变西藏交通落后的状况,郭锡兰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1956年,在修建雅鲁藏布江第一座大桥--曲水桥时,从设计到施工,他现场办公,朝夕不离,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做到工期短、质量好、投资少,在西藏建桥史上创立了最佳样板。1964 年至 1965年,他两次从拉萨出发,北至甘肃柳园,东至昌都、察隅等地,行程8000里,往返3个月,对青藏、川藏两条公路干线进行了调查研究。他提出了公路运输管理的“段、站、厂、队”四字方针,即办好养护段、司机食宿站、汽车修配厂汽车运输队。四字方针贯彻后,对西藏交通运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粮盐交换”是西藏农牧民之间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也是边境小额贸易的主要内容。每年冬天,牧民到盐湖挖盐,秋天用牦牛、羊驮着食盐、土碱及畜产品到农区换粮和农副产品,这种历史上形成的交换,关系到几十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随着国营商店和供销社的建立,“粮盐交换”市场由减少到中止,给居住分散的农牧民带来很大困难,仅林芝一带就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吃不上盐。郭锡兰召集工交财贸有关领导研究讨论,一再强调要从实际出发,“粮盐交换”由来已久,有广泛的群众性,既适合西藏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又能促进偏远地区贸易和生产的发展。在他的极力坚持下,恢复了“粮盐交换”,使群众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很快得到解决。在拉萨市政建设中,他反复强调:造价是各种消耗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这个中心来开展。他不避风雨,与藏汉干部、工人一起奋战,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造价和较好的质量,建成了包括文化宫、展览馆、银行、邮电、百货商店等工程在内的拉萨第一条大街,锻炼了一支以藏族工人为主的建筑工程队,博得人们的交口称赞。

    郭锡兰勤奋清廉,在西藏工作30多年,没有休完一次假。一年到内地开会两次,会议一结束即返回西藏。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星期日很少休息。夜晚别人已入睡,他还在批阅文件报告;黎明别人起床时,他已拾粪返回。他种了块自留地,但收获的蔬菜却交给大食堂。他长期患气管炎,后又患肝炎,还经常深人上百里远的农村、牧场了解民情。每逢研究重要问题,意见需要统一,他总是求诸实际,亲自调查研究,总结了四字调查法。他的讲话稿都亲自动手写,从来不用秘书代写。

    1985年,郭锡兰病情加重,在北京治疗,自感来日无多,于是毅然返藏,要在活着时把西藏的建设、发展计划搞出来。这是他对有着深厚感情的西藏未来的设想和建议,也是他对西藏人民的最后奉献。

    1985年8月21日,郭锡兰病逝于北京。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