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成



    王继成(1908-1985),文水县西城村人,家境贫寒,未上过一天学,10岁时便随父下地劳动。他一生从事农业生产,尤其对棉花的栽培深感兴趣。他积极改革传统的植棉方法,总结出一整套棉花种植栽培经验,成为文水县著名的植棉能手。

    民国37年(1948)7月文水解放,西城建起了农会,王继成被选为农会委员,搞土改,分田地。195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合作化号召,组织16户贫下中农,成立了本村第一个互助组,当年便抗住旱涝、风灾,使近百亩粮田喜获丰收。

    1953年至1958年,他在担任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期间,与社员一道,利用磁窑河安装一级水泵一处,在村西凿排子井12眼,为全村扩大水浇地100多亩,使过去的盐碱滩变成了米粮田。

    王继成坚信农业增产一要靠党的政策,二要靠科学种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植棉试验上。1950年,他在自家地里搞试验,采用“多留苗,早打顶,少留果枝”的办法,当年皮棉亩产达100斤,比过去每亩增产60多斤。1956年,山西省农科院号召全省推广苏联专家的植棉经验,王继成经过两年的试验,认为在本地效益不太明显。便结合我省特早熟棉区的气候、土壤、水利、肥源等条件,同李宗周等同志试验,引进“金字棉”、“滚身棉”,温汤浸种,药剂拌种,合理密植,施撒尿素,重施农家肥,使试验田棉花一直稳定在亩产120斤以上。

    王继成在搞科学植棉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组织开办了植棉夜校,两年培养了100余名技术骨干。他于1959年至1965年,连续7年多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从中总结了对比试验和综合丰产经验,并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和生理分析,使之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为特早熟棉区棉花丰产、高产、稳产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提供了可贵的科学资料。1958年,王继成出席了全国群英会。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应邀参加了全国棉花会议,荣幸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状。1980年,他当选为吕梁地区棉花协会副会长。1985年因病逝世,享年77岁。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