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维煜



    侯维煜(1913-1979),交城县柰林村人。号光烈,曾化名王字礼、刘崇信、侯少青,15岁考入太谷铭贤中学。

    民国20年(1931),侯维煜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联盟、反帝大同盟,第二年被选为校学生会执委,发动、领导了反女部主任孙国园的斗争。此外,他还编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编办墙报《前哨》,宣传革命思想。

    民国23年(1934)5月,侯维煜考入北平朝阳大学经济系。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苑驻军兵运工作。民国24年(1935),任朝阳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区队长,组织抗日书报社。参与组织“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5年(1936),调任中共北平市委东区干事。当年秋,调山西旅平同学会,负责党团工作。民国26年(1937)春,任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干事,代表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参加华北救亡运动。同年8月,回山西任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省队长。10月,奉北方局指示,回交城以牺盟会为掩护,组建中国共产党交城县第一个党支部。随后,调任中国共产党太谷县委书记、太谷人民武装部自卫军政委、八路军晋冀豫军区独立支队政委、二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十旅政委。民国28年(1939),任晋冀豫独立游击支队三大队政治委员,在晋冀豫军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年,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一部学习。民国33年(1944)春,任中央党校六部组教科长、副主任,校部教务处副主任。

    民国36年(1947)初,侯维煜率领中央党校土地改革工作团,参加陕西葭县和山西崞县、代县的“土改”运动,随后,任中国共产党晋绥分局六地委书记兼六分区政委。“土改”期间,侯维煜所作的“土改”工作报告,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和赞扬。

    北京解放后,侯维煜担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务处副主任、主任、教育长。在此期间,他依然保持延安作风,学校为他备有专车,但他从不让家属乘坐,他自己也只在远途开会时乘坐。按规定,每月缴纳党费7元,但他缴纳50元,逢年过节要缴纳100元。他一生只买过一双皮鞋。炊事班、警卫班、勤务班的同志有困难,他经常帮助解决。

    1952年初,侯维煜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秘书长。1953年3月,调任马列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党委第二书记,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

在党校工作期间,中央给他提级,他却让给了别人。侯维煜本着学校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致力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理论队伍的建设。先后建立了七个教研室。

    1956年,侯维煜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侯维煜提出,党校学员既要刻苦钻研马列著作,也要认真攻读毛泽东著作。对康生(当时分管党校工作)提出的高级党校停止学习马列著作,只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主张进行了抵制。

    1962年初,侯维煜多次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同30多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个别谈话,组织七个专题小组,吸收100多人参加,分别修订或草拟了条例、总结。肯定了高级党校几年来的成绩、经验、教训,否定了林彪在1959年下半年提出的学习马列著作要“走捷径”以及康生提出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峰”、是“最高最后标准”、“学习马列主义要以毛泽东思想为纲”等主张。

    1964年,康生利用“合二而一”这个学术问题,组织人们对侯维煜进行批判。侯维煜被扣上了“反党宗派阴谋活动”的罪名,隔离审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侯维煜继续受到迫害。但他坚信自己的主张和工作方向是正确的。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侯维煜得到平反昭雪,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由于长期遭受折磨,他变得体弱多病,生活困难。组织上给他补助了1000元人民币,他如数退回,并把自己的稿费以党费的名义交给组织。

    1979年3月30日,侯维煜病逝,享年66岁。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