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华



    史文华(1893-1973),字实富,乳名海法。岚县清水河村人,本邑北村名医兰献瑞老先生的门徒。建国后在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坐诊,辨证立法,独具慧眼,遣方用药每多奇效,从医60 余载,在岚州大地颇负盛名。

    史老先生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孤寡度日。他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在本村私塾读完《三字经》、《百家姓》。14岁时舅父送他到北村兰拔贡私塾深造,在那里念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等。五载寒窗,在古汉语方面学有成就,为他以后学医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当时医生地位低下,母亲不愿他以医为业,要他走科举之路,得一官半职,改变门庭,光宗耀祖。史文华则对医生这一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酷爱有加,毅然决定拜兰献瑞先生为师,在“万金符”药店开始了学医生涯。旧时学徒的生活很艰苦,白天忙于药店的杂活,抓药、切药、晒药、加工丸药,还要负责为恩师提茶壶、倒夜壶、叠床铺,里里外外的卫生清扫都是他份内的事;晚上,在结账、抄写医案之余还要攻读四大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金、元、明、清代的各种医学名著。次日一大早又要背诵《难经》、《脉诀》、《汤头歌诀》、《药性》。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困苦的学徒生活没能磨灭他强烈的求知愿望,师授徒承三载有余,本应另立门户,独自创业,但因恩师后继无人,又加双目失明,“万金符”药店还需他来支撑,为了报答恩师的耳提面命之恩,他便一直跟随师傅给人看病。辛亥革命后药店关闭,史文华才受聘于岚城“三宝斋”药店坐诊。不愧名师出高徒,史文华功底扎实,对许多疑难杂症投药见效,尤以妇科见长,蜚声全邑,家境亦日见殷实。1940年,日军侵占岚县,因其长子早年参加红军,屡遭日伪报复,家产全部被焚毁。史文华只好携妇带雏避乱山庄,走村串户为山区的贫苦大众治病。同年腊月初七,日军对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在剿贼寨惨案中,史文华被日军连刺五刀,几至丧生。民族恨、骨肉仇,更加激发了他以医救国的决心,他立志要为劳苦大众治病,为中华复兴奉献终生。1945年春天,岚县全境解放,他立即投入火热的新生活,决心以自己所学医术更好地为父老乡亲服务,受到政府和群众的尊重,应邀到县政府所设的大众作坊“浴盛元”药店坐诊,为全县百姓服务。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仍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勤求古训”,经常深入到农村“博采众方”。他在行医中非常注重实践,只要听到民间有治病的单土偏方,就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耻下问,躬身求教,搜集整理。并亲自上山采集标本,亲手临床实践。他在刻苦攻读时,还养成了摘录精萃的习惯,每当读到“意有所得”时就动笔摘抄,经多年积累,读书札记竟有厚厚几百卷之多,仅单土偏方经临床试用行之有效者就有2000多个(他去世后由次子怀春整理成册印发业内、业外)。与此同时,他还常和同行们交流学习心得,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如用大戟、甘遂(用甘草水浸一夜)、白芥子、莱菔子、槟榔、远志治水臌的经验就是向别人学习的,临床应用确有奇效。他为人正派,替人看病不分贵贱贫富,不避风雨寒暑,有求必应。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百姓所拥戴。

    1952年,史文华受县卫生科委托到边远山区大蛇头乡新建医疗所,此后又到界河口建所。1955年春,调回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坐诊,他的工作更加辛苦了,但他谦虚谨慎、好学不倦的作风始终未变。诊务虽忙,犹手不释卷,勤学苦研。几十年的辛劳,几十年的善举,使他成为县境内德高望重之人。1962年,他被选举为县人大代表,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晚年体衰,患者犹络绎不绝。过度劳累使他常在诊室休克,苏醒后继续工作。人们劝他休息,他说:“老百姓来一次不容易,我怎能弃病人于不顾呢!

    史文华一生坎坷,但他始终勤勉敬业,把身心才智全部奉献给了中医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73年11月27日,史文华走完了他非凡的人生历程,猝然谢世,他的美名却永远留在了龙山岚水之间。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