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良
陈有良(1930-2001),方山县峪口镇圪叉咀村人。20世纪60年代初期,方山县最贫穷最落后、文盲最多的村就数圪叉咀,村里唯一有文化的就是村党支部书记陈有良,还是个扫盲毕业。村里每个劳动工分值为5分钱。面对这种状况,陈有良反复考虑,究竟怎么改变圪叉咀的落后面貌呢?于是,1962年他把李健老师请上山,一孔窑洞当学校,一块破案板当黑板,办起了6个学生的小学校。村里虽有20多个适龄儿童,却多数因家境贫寒不来上学。为了使学校办下去,陈有良选择了一条勤工俭学的道路。陈有良和李健老师带着学生修梯田种地办起了学校的小农场,接着大搞植树造林,办起了小林场。一年后,实现学校“三免费”(免书本费、学杂费、文具费)。第二年,又实现了学校“三自给”(办公费、修缮费、取暖费自给)。第三年普及了小学教育,村里学龄儿童全部上了学。接着又办起农民夜校,对村民进行扫盲和技术培训,还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为圪叉咀日后培养人才、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有良同志虽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但他善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善于思索,终于想出了改天换地治理家乡的绝妙高招。改革开放之后,他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头等大事,把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劳动教育一起抓,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一株株苹果、梨、枣、桃树长起来了,一座座荒山绿起来了,村民们更是在陈有良的带动下,在学校植树造林取得丰硕成果的影响下,自觉自愿承包土地,在荒山荒坡小流域植树造林。几易寒暑,冬去春来,经过科学管理,在迎接新世纪到来时,全村达到人均6亩经济林、人均42亩用材林,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到现在圪叉咀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库”,走向富裕的理想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1995年人均产粮已达800多公斤,就是三年无收,依然是粮食满仓吃喝有余。圪叉咀人在陈有良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使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修通10华里的盘山公路,1986年村里投资通了电,1987年投资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1988年盖起了一所漂亮的现代化小学,1994年投资建成百亩果园渗灌工程,1995年投资30万元铺了沙路,1996年投资22万元建起农科实验楼。到现在,家家喝的是自来水,家常饭是白面、大米、猪肉菜。电视机早已普及,收录机、洗衣机、冰箱、手机、电话已成了寻常物品,摩托、三轮、四轮、货车、小车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型车队。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教育成效相当惊人,培养出1名博士,7名大学生,7名中专生,56名高中生,全村6岁以上儿童无文盲,40岁以下无科盲。村里无赌博、偷盗、封建迷信活动,形成一种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尊师重教、关心集体、助人为乐、与时俱进、崇尚科学、文明和谐的氛围。昔日出门就是陡坡,风起尘满天的景象,早已变成绿满坡、果满枝、粮满仓、楼满村、人满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圪叉咀村先后被中共山西省委、吕梁地委、方山县委命名为精神文明村、山西小康建设先进村,圪叉咀党支部先后被省、地、县评为模范党支部,陈有良同志多次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96年7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来村视察,称赞陈有良是“山西农村小康建设的带头人”。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