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
朱英(1922—1985),原名李卫珍,又名李生藩,临县白文镇人。民国24年(1935),13岁的朱英在太原中学就读时,通过阅读进步书刊萌发了革命思想。民国25年(1936)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西省牺盟会。民国26年(1937)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返回临县开展工作。临县牺盟会派他到白文一带组织进步力量,发动群众抗日救亡。是年 10月,朱英参加临县牺盟游击队,开展清匪除霸、动员参军参战、 大武装力量等工作。民国26年(1937)冬,朱英赴延安抗大学习,未毕业即被派往部队工作。
民国27年(1938),朱英先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任连指导员,尔后到晋冀鲁豫军区任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上党、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淮海、渡江以及两广战役。他在指挥作战中,审时度势,英勇果断,身先士卒,屡克顽敌,充分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朱英身任武职,却爱好文学,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随军记者,可谓文武兼备。《人民日报》1962年6月2日发表了他写的“骑龙过黄河”一文,生动地再现了陈谢兵团一夜之间飞渡黄河,插入中原的惊险事迹。
新中国建立后,朱英由师参谋长、师长晋升为军参谋长。历任昆明军区、广州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曾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从戎多年,既重视军队政治工作,又重视军事训练,认为军事民主是指挥员与战斗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制定作战方案时,实行军事民主既可集中广大战士的智慧,又可把指挥员的部署和决心变为战士的自觉行动,这样就能以一当十,增加战斗力,克敌制胜。在国防建设方面,他强调“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针对现代战役和军队特点,要求部队严格训练,为战时培养好有一定军事素质的兵员。他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朱英还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老挝大使馆参赞,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正确执行了党的军事、外交路线。文化大革命”中,朱英与“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
1985年3月18日朱英病逝于广州,终年63岁。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