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安亭


著名教育家辛安亭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辛安亭(1904—1988),出生在离石县沙会则村一个勤劳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念完完小,便考入省立方山县贫民高小,三年毕业,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太原进山中学。当时报名的有960多人,只录取33人,辛安亭名列第二。

    六年的中学学习生活,他还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对中国社会的腐败局势和劳苦大众的艰难处境发出了不少感慨和忧愤,他常说“我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人。”进山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升学,只身前往祁县中学教书二年,于1931年考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年已27岁,终于实现了他求学深造的愿望。

   “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烽火四起,爱国热情高涨,马列主义更加广泛传播。辛安亭和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学习的原进山中学同学裴丽生、宋劭文、刘岱峰、狄景襄、席尚谦等十多人,暗暗组织了“读书会”,共同学习研讨马列主义等进步书刊,寻求革命真理和救国良策,同时秘密参加了党的地下活动,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北大毕业后,他曾在山西运城师范、绥远正风中学、太原师校任教四年。每到一处,一面认真教学,一面给青年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支持和开展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阎锡山的黑暗统治。因此于1936年在太原师范任教期间,曾被捕坐牢数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毅然于1938年春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辛安亭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科长职务。在延安工作11年,他先后编写了小学的各种教科书,农民识字课本,干部文化课本,新三字经,日用杂字以及教育读物,儿童读物等各种书籍共计达40余册。由于内容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流畅,深受边区群众的喜爱,曾在解放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推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育了不少有用的人才。

    全国解放后,辛安亭任甘肃省文教厅长兼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甘肃省委委员。1951年秋,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协助叶圣陶同志审定了一部分全国小学教科书与其它各类教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11年,他对新中国小学的教材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调任甘肃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领导轮训教育行政干部、中学教师及编写教学参考书的工作。“文革”期间,曾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无端批判审查和迫害,但他从未屈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1973年,他调任兰州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副校长。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使兰大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此后,他先后当选为甘肃省教育协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人大常委、甘肃省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1983年辛老不幸患了癌症,他一边配合医生悉心修养治疗,一边抓紧时间整理撰著书稿,如《辛安亭论教育》、《教材编写琐忆》、《中国现代人物》、《外国历史人物》等。1986年回乡探亲,他还视察和座谈吕梁与离石县的教育工作。并在一首《回乡有感》诗中写道:“离石生身地,别来几十春。犹睹山河故,喜见气象新。穷地已变富,文盲生智人。老来逢喜事,倍感振精神。”1988年辛老病逝,终年84岁。他一生勤奋、正直,对己严、对人宽,生活简朴、作风民主,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直至晚年,仍在著作,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模范。


    来源:《吕梁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