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三交烈士塔:烈士鲜血凝成的精神之塔
1942年9月7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三交,并以此为据点,蚕食和扫荡抗日民主根据地。数年间,践踏过临县31个镇、327个村庄,杀伤干部、群众3539人,其中直接残杀2988人。面对侵略者的穷凶极恶,临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同心合力,同日军展开殊死斗争。历时25个月,盘踞三交的日、伪军于1944年10月6日仓皇逃离,三交镇获得解放。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196位革命英烈,1945年4月,临南县人民政府在三交镇四渠沟南口修建烈士塔一座。烈士塔坐北向南,由台墩和塔身组成。台墩高5米,宽7米,长9米;塔身通高10米,呈六角形,为砖石结构。塔顶站立一位手执军号的八路军战士,为釉瓷塑像。塔内立烈士纪念碑一通,碑面镌书着临南县县长王敖撰文:“新建围挤三交敌寇殉国烈士纪念碑序”;背面铭刻着196位烈士英名。面南的洞口横额镌刻着“烈士门”三个大字。门洞右侧筑有台阶,拾级而上,建一小门。门两侧有石刻楹联一副:“勋功著就光辉史,热血绘成灿烂图”,横批为“永垂不朽”。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红色年代的激情,这是缅怀,更是一次洗礼。行走在三交的大街小巷,我们探寻:这个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如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一位老乡这样对我们说:“这里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些革命旧址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正气。”革命将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他们不仅将遗骨永远地留在临县的土地上,更将红色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传承。
临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革命将士为百姓安康视死如归,流血奋战的一点一滴;饮水思源,他们身体力行,昔日硝烟弥漫的临县三交,如今已成为临县人民奔小康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