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我参与研究操作的"光面爆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艰苦的816核工程建设中,我所在的工程8342部队101团2营8连,担负着816核工程101房间最底层"4号"坑道的掘进施工任务。坑道掘进面4米宽,5米高。排险、出运上一作业队爆破的石渣、安置轨道、局部支洞内框架、布置打眼、装填炸药、实施爆破,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程序的工作。施工过程中,由于布眼位置的差异,装药量的多少,各个眼爆破的先后顺序等各种原因,使坑道内壁凹凸不平,内壁层也存在有一定程度因爆破而被震松动等现,不仅增大了洞内整修被复工作难度,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被复材料。

    1973年,在一期"工程兵报"上,有一则兄弟部队打隧道实施"光面爆破"的报道,引起了8连领导的关注,经反复讨论认为,"光面爆破"非常适用我们8连目前施工状况,很值得借鉴。说干就干,当时连部决定由工程兵学院来8连一排的实习生,代理邱排长和时任班长的我担任"光面爆破"的研究实验。对连里决定我参与"光面爆破"实验,我是既高兴又担心,人家邱排长是工程兵学院的科班生,而我是个"土包子",难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再说报纸上对"光面爆破"没有任何参数,自己研究谈何容易。连首长和邱排长都看出了我的畏难情绪,前后两次找我谈话,鼓励我充满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邱排长也鼓励我有多年的施工经验,相信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定能研究成功。通过谈话增强了我参与"光面爆破"的勇气。

    "光面爆破"以前我们根本没有听说过,是从报纸上才知道什么是"光面爆破"。"光面爆破"是为了施工中洞壁的齐整,防止爆炸过后洞壁产生松动而发明的一项爆破技术。目的是为后续被覆施工创造条件。明确了为什么实施"光面爆破"的作用后,我和邱排长边施工边摸索从中寻找"光面爆破"的规律。为观察总结"光面爆破"试验结果,我们常常是早上班晚下班,在每个作业队实施爆破排烟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才能用毛巾捂住口鼻,冒着爆破后随时发生的险情,返回作业面观察施爆情况。经过日复一日的试验,逐步从中摸索出"光面爆破"与打炮眼位置、深度距离、药量的装填、以及封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每次爆破完毕,我们都要观察洞壁突出部位的变化、齐整程度,改进总结经验。有了进展不自满,出现问题不气馁。经过数十次不间断的试验改进,最终摸索出了从作业面左、上、右边缘的距离到布眼的深度、打眼的角度及眼内的清理,炸药包装装填的数量,眼口密封的适度距离,起爆时间控制等都做了科学的数据记录,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光面爆破"实施方法。"光面爆破"实施后,观察施工作业面,洞壁平整一致,有效减少了洞壁层松动的现状,使后续的被覆施工进度提高了三分之一,并节省了大量的被覆材料。经师、团工程部门检查鉴定,"光面爆破"试验达到预期效果。全连干部战士欢欣鼓舞,一一与我们拥抱祝贺,我非常得激动。

    "光面爆破"试验成功后,率先在我们8连全面推广实施,大大加快了掘进被覆的速度。消息传出,团首长带领各营施工技术员及各个掘进施工连队连长,在我们8连担负的四号洞召开了现场会,肯定了"光面爆破"的施工方案,并给予8连官兵高度赞赏。现场会后"光面爆破"迅速在全团推广实施。

    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为自己能参与研究"光面爆破"作业,为816核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来源:《816地下核工程中的吕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