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干部南下】李象耕



    李象耕,男,汉族,生于1925年,兴县城关人。自幼家贫,饱经辛酸。兴县城关小学毕业以后,考入兴县第一高级小学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便参加了由兴县牺盟会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到120师教导团学习口语和文艺。1939年夏,被分配到决死4纵队18团担任宣传干事。1940年"晋西事变"以后,调到抗战学院深造,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革命近代史》以及文艺基础知识。1941年冬,以晋西师范(前身是抗战学院)的学生代表身份,随晋西青年参观团赴延安参观学习,并参加了中国青年反法西斯大会。1942年回到晋绥在文联大众剧社担任演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文艺工作方面颇有建树,1942年由他主演的现代郡户剧《十二把镰刀》一举获得成功。1944年1月调入晋绥分局领导的《七月剧社》分配到一队主攻小生、须生。在《逼上梁山》一剧中,主演林冲,从此成名。此剧从1944年演出,遍及晋绥各地,上演达数百场之多,看过演出的人无不夸口称赞,从此李象耕的名字和"豹子头林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1944年冬,随《七月剧社》在偏关等地参加反"扫荡"斗争。1946年冬,随《七月剧社》战地工作团,参与了解放晋西南战役和创建新解放区的战地工作。1947年《七月剧社》一队组成工作团,李象耕随团在保德县搞土改。他深入发动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政策,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付的任务。

    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演员,还应该利用工作之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于1947年编了晋剧《打虎案》,以历史题材与现实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49年编导了《解放平津》大型活报剧,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对根据地军区发挥了一定的鼓舞推动作用。

    1948年调晋绥军队人民剧社担任一队队长、党支部书记。1949年5月,出席了晋西北青委召开的第一次青年团代表会议,被选为晋西北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地委常委、机关党总支书记。同年又调回《七月剧社》担任秘书兼编导室主任。后随军南下,1951年调7军政治部文化部工作,同时参加演出。在此由他编导了《北京四十天》、《红娘子》等十多个新编历史剧,宣传共命传统。

    1952年7月,李象耕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担任宣传科长。1955年调中央党校学习,随后在后勤学院政教室担任经济学教员,从此走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学府讲台,给解放军中高级将领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1963年12月,调军马卫生研究所担任二室党支部书记,主管政治思想工作。1964年底,该所迁往东北长春市,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管辖,任校监委委员兼研究所研究员。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李象耕遭到残酷批斗和无情打击,给他加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连同家属子女都未能幸免。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正本清源,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得到平反昭雪。1978年担任总后军政干部训练大队政治部主任。1979年又调回研究所担任副师职顾问。

    1982年,转业到四川省舞蹈学校担任校长,1984年退居二线,担任该校顾问,主动编写革命回忆录。受山西新军史编写组的邀请,撰写了《二O三旅十八团创建始未》。随后,又被借调到北京,参加山西省青年抗敌决死队第4纵史料收集征编工作。1984年由他编辑出版的《晋绥七月剧社回忆录》一书出版,将自己的有限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作者:李象耕


    来源:《吕梁干部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