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从军生涯的两次经历
1969年国际形势十分紧张,我们在毛泽东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下,816核工程如火如茶紧张地苦干加巧干进行着,那时几乎周有小会战,月有大会战。
工地上的一次党小组会
我所在的101团担负着01房间(核反应堆大厅)的主攻任务,1972年大战红5月时,在上下三层坑道与主导洞贯通时,由于使用进口装渣机与黄河大翻斗车出渣,工程进度大大提高,但每班的爆破任务加重了许多(每连四个排),歇人不歇马,没有节假日,全体实行三八制4班倒。
在一次两排集中爆破时(上一个班排专门集中打眼),我们两班共打180余炮眼(01 房间洞体墙壁实施光面爆破,每20公分距离1个炮眼)。当我们紧张地从炸药房用电瓶车把炸药运到工作面装完炮,因炮数多我们采用的是延时电雷管引爆(延时1-5)秒,外围第一排用瞬间,第二排用延时1秒,以此类推)使用手摇高压引爆机,当其他人员隔好警戒隐蔽后,我吹响了起爆的紧急哨声时,炮没响,我又与电工重新操作,手摇起爆机指示灯亮再次按下起爆按钮,炮还是没响。我和跟班电工从引爆机拆下导线用电笔一量,连接电雷管的导线正负极都带电。放炮绝对不能拖到下一班,而且时间过长会出现许多哑炮,影响爆破效果。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而且排长参加球队集训不在家,我马上召集全排18名党员召开党小组会议,分析原因,做出预案。经大家分析洞内临时供电线路漏电,连接电雷管导线绝缘不好,可能有短路的地方。当场我决定更换导线,但是从带电的I日导线往下拆并串连的电雷管随时有引爆的可能。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伤亡,我决定留13班长(党员)吴海马,跟班电工赵金常与我一起拆旧换新,经过3人紧张细心的工作,20分钟后,换完导线,人员再次警戒隐蔽,当我再次吹响紧急起爆哨声时,轰的一声巨响,爆破的硝烟气浪在岩渣哗哗的塌落声中冲天而起。
我们全排笑着相拥在一起。当时我哭了,许多战友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是完成任务的喜悦,是生死一瞬间的感伤!
40多年过去了,这次特殊的工地党小组会仍刻骨铭心,那惊心动魄一幕,至今回想起来,我的心仍会颤抖!
为了祖国安宁,为了国防建设,有的战友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有的落下终生残疾。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军人。
关心少数民族战士
1973年我们迎来了贵州入伍的新兵,里面有些苗族、彝族、菜族。少数民族战士大部分能歌善舞,那年团里八一会演,要求每个连队要选送一个节目,我们连也排了一个节目。
经过三个月紧张的业余排练,临近八一时,团里通知到团露天礼堂彩排。当一切都准备好时,一清点,我排的贵州兵菜学文不见了,我找来找去好不容易找到,他哭着对我说:“副排长,我是菜族的,我们有风俗没有结婚的不能登合演出,打地滩怎么演都行。”当时连长指导员急得团团转,八一没几天了,况且今天团里就组织彩排。我只好拿两个小马扎与学文战友坐下促膝交谈,谈了部队大家庭的集体生活,谈了这次会演是为了活跃部队生活和为连队争光,我变通地给他讲:“咱们部队露天礼堂也就是个土合子,跟打地滩差不多。”通过近半小时的思想工作,他终于答应了。那天会演虽然我们迟到了10分钟,但表演的节目很精彩,得了“优秀表演奖”。
这次会演结束后,我们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士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从生活工作上多体贴关心他们。 (作者:侯增胜)
来源:《816地下核工程中的吕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