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师轮训队二三事



    1969 年国际形势紧张,苏联入侵珍宝岛后,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战争一触即发。特种工程兵 54 师一边加快 816 核工程施工,一边抓紧战备训练,严阵以待。

    1970 年,部队从全师连队抽调班、排长,按实战要求组建全副武装小分队,开展野外集训拉练,我有幸参与其中。

一顿夹生饭

    集训队编好班、排后,大家打好背包,全副武装踏上征程。班长每人配备冲锋枪及 5 个弹夹,每班配 1 挺轻机枪,士兵各持半自动步枪、3 枚手榴弹,还背着 3 斤大米。在老乡向导带领下,师副参谋长杨光顺带队走进崎岖山路。当天计划行军 30 公里,起初大家劲头十足,可走久了,背包愈发沉重 ——“是兵不是兵,每人 30 斤” 的老话果然不假。近中午时,炊事班在宽阔山坡支起锅灶,大家卸下行囊、码好枪,纷纷往锅里倒大米。不到半小时饭熟了,可吃到一半发现是夹生饭,锅底还糊了一层。大家就着压缩咸菜,没饭勺的折树枝当筷子,却吃得格外香。十分钟后,部队继续在山路上前行。

上山容易下山难

    行军半天后,部队抵达 “包恋”(地名音译),在生产队仓库和民房宿营。饭前集合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信兵架起线路,我们借稻草打地铺,还帮老乡挑水、扫院、劈柴。次日起床号响,简单洗漱后,大家送还稻草、打扫干净驻地,确认借老乡的东西无损坏后,再次出发。

    第二天是 40 公里急行军,下午时战士们都已疲惫,不少人脚上起了血泡。每班的子弹箱(每排 1 挺重机枪,配 1 箱子弹、2 箱手榴弹)开始轮换扛。看着杨副参谋长在队伍前迈着稳健步伐,大家不禁感叹:经历过战争的老首长就是 “耐折腾”。当晚宿营复兴公社土楼,我正洗脚挑血泡时,紧急集合号突然响起 —— 口令 “不带背包,只带武器”。5 分钟后部队集合完毕,师首长宣布:“苏修在某高地空降特务,任务是活捉特务!” 各班排快速约定联络信号(队员来自各连,互不相识),在漆黑夜晚摸爬向山顶。半小时后登顶,却传来 “特务已被活捉” 的口令,部队开始下山。黑夜伸手不见五指,大家打开刺刀探路,近 40 分钟才缓慢下山,集合时发现还有人未归。部队放照明弹搜寻,一枚未熄灭的照明弹引燃老乡的稻草猪圈,先下山的战友立刻救火。这次演习,让我们真切体会到 “上山容易下山难”。

军民联欢看电影

    那天宿营在半山腰的前进公社。晚饭后,部队全副武装入场,坐在背包上拉歌比赛,引来老乡围观鼓掌。当晚放映《英雄儿女》,山里老乡从没见过解放军,看得格外入神。次日出发时,公社干部和群众夹道欢送,老乡们提着篮子往战士挎包里塞熟鸡蛋、豆豉、榨菜,我们严守纪律,一一归还。老乡们热泪盈眶:“只听说过,真没见过这样好的兵!”

    后来听说,那晚老乡做了两大锅米饭,电影结束后想请战士们吃饭,首长婉拒:“战士们看电影前吃过了。”

    这次拉练,让我们懂得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分量,更明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军队取胜的法宝。(作者:侯增胜)


    来源:《816地下核工程中的吕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