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我在核工洞建设中的岁月



    1969 年发生在珍宝岛的苏联入侵中国事件,轰动了整个世界。当时,苏修在我国北方边境陈兵百万,中国也不甘示弱,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抵抗。毛主席号召 “全民皆兵” 抵抗侵略,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走向了部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从村到公社,从公社到县武装部,一层层敲锣打鼓、戴红花欢送我们。在我一生中,有两次觉得最荣幸的时刻:一是 1966 年 11 月 10 日,我荣幸地在天安门广场见到了毛主席,当时热泪盈眶,只顾着高喊 “毛主席万岁” 的口号,其他什么都忘了;二是参军戴红花,各级领导和群众敲锣打鼓欢送我入伍的时候,这也是我最荣幸的时刻。

    1969 年冬天,我参军入伍来到部队,在四川的丰都县集训了两个多月后,野营拉练翻山越岭来到老连队 —— 涪陵地区金子山下的白涛镇,被分配到 101 团 11 连 6 班。

    接兵的同志说,我们(部队)招收的是特种兵,选拔条件比普通兵种更为严格 —— 普通兵需要满足 5 项基本条件,而特种兵必须达到 10 项标准。当时我也不知道特种兵具体是干啥的,只知道要求我们必须是贫下中农成分,且政治条件过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还要能吃苦耐劳等。到了老兵连的第二天,连长彭庆申带我们到施工现场参观,说我们的部队是参与 “两弹一星” 基础工程的建设部队,任务是开挖核工程洞室(制造原子弹的洞),但这是保密工作,绝对不能向外透露,要做到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谁要是泄密了,就要受到处分。他说:“我们干的是伟大的工程,既艰巨又光荣。” 连长还给我们讲我军的光荣历史,讲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生命,让我们继承他们的遗志,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我们搞的是三线建设,一定要同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把核武器早日造出来,也就是要把党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在战争到来之前。” 连长问同志们有没有信心,我们全体新入伍的同志齐声回答:“有!” 当时我还在会上表了态,一定不辜负首长的希望,保证完成任务。

    我们六班是二排的风钻班,打洞全靠我们风钻班的快速掘进来完成作业面任务。全连四个排,每个排有一个风钻班、一个装渣班、一个运输班、一个勤杂班。风钻班每天必须完成一米的掘进任务,全排的掘进任务就靠风钻班完成。新兵被分配到风钻班,一是因为个子高对打好风钻有利,二是需要体质强健 ——94 斤重的风钻,必须自己上下班扛到作业面,来回好几百米。安徽老兵周维勤同志带我打风钻,没几天,我就熟练掌握了要领:开始我们俩人抱一台风钻,没几天,我就自己扛进扛出,负责一台风钻。

    风钻班的要求是:上班必须戴上安全帽、雨衣、雨鞋和防尘障。为了赶进度,我们常常提前进入作业面。布孔打眼全凭经验:中间的眼必须斜着打,边眼必须直打,这样爆破后的效果才好。我通过实践,快速掌握了布眼打孔的技术要领,很快就能独当一面,每次都能出色完成每班的作业任务。因为我个子高达 1.76 米,作业面高处的打眼任务,班长许丙先总是安排我和周维勤同志完成。我也积极面对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专挑重活干。每完成一个作业面的布孔打眼、装药放炮,都有多个程序。眼孔安排不好,多打了既浪费时间精力,爆破效果又差,所以布眼是关键。根据布眼方案打孔时,要在风钻上接好气管、水管,支好风钻支架。开始打眼时,一人手握钻杆,一人开机打眼,风钻一定要平衡,右手食指得掌握好风钻的平衡度,高了低了都不行 —— 高低不均会导致眼孔不平,甚至有断杆的危险。断杆并不可怕,怕的是造成人身事故:断杆是突发性的,若掌握不好角度,断杆后几十公斤的钻机一下掉在地下,右手握着钻机也会随之倒下,钻杆很容易砸伤身体,这种事故经常发生。所以打风钻是个技术活,这些要领和技术,是风钻手必须掌握的,也是班长开会时常常强调的注意事项。

    打风钻是全排最具技术性的硬活,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吃苦的精神。因为打眼要喷水(除非抽水机坏了,才不得不打干眼)。为了赶进度,有时也会打干眼,这时石粉冒出来,整个作业面像大雾笼罩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呼吸都很困难。一个作业面的打眼完成,爆破后下班出洞口时,风钻手浑身都是白沫,成了 “白人”。有水打眼时,下班时里外衣服都湿透了 —— 打风钻时右手食指时刻扳着气管,水枪有时接不好会漏水,加上专人喷水,整个作业面水花四溅,像下中雨一样。特别是在 “大战红五月” 时,为了超额完成任务,朱祥德排长让我们讨论对策,我提议:第一,加班加点干,每天比别人多干半小时;第二,把上下接班的间隔时间从原来的一个小时缩短到半小时。朱排长觉得我的提议合理,就动员全排执行。“大战红五月” 结束后,我们二排超额完成任务,受到营首长的表扬。

    我们打核工洞,难度最大的还是洞顶向上扩洞的时候。团首长动员我们打洞顶部,每次爆破后,石渣只出一半,留一半做支架,把洞扩得很大,上下三个洞都要打通,最后把渣全部运出去,在这个洞里建一座 28 层高的楼,安装核反应堆、重水和各种造原子弹的零部件。记得连首长领命后,动员全连就扩洞任务讨论,让每个战士出谋划策。我根据以往打洞的经验提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 “大战红五月” 的工作经验用在扩洞中,用木板搭建支架,既省工又省料,这样就能出色完成扩洞任务。

    在扩洞过程中,真是实践出真知。刚开始向顶部布眼时,打一个眼都很费力,水从头部直流下来,流进脖子里,里面的内衣全部被浸透,从头到脚,一班下来,汗水加喷水,浑身没有一点干的地方。有时干脆不穿雨衣,直接穿工作衣干活,但每次下班都得换衣服。由于长期在这种环境下作业,患矽肺病的几率很高,也更容易患风湿性关节炎。但我们风钻班全体同志没有一个人提出更换工作,这都是毛泽东思想教育的结果 —— 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特别是雷锋同志 “为人民服务” 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口号是 “苦不苦,想想二万五;累不累,想想先烈为了谁”,说的就是再苦再累,也比不上红军长征的艰难,比不上先烈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的牺牲。想起那些先烈,不管多大困难,我们都能克服。记得一次打顶时,下面支架滑动了一下,我连同木板支架、风钻一起倒下来,手、胳膊、腿部都被石渣砸伤,但我仍坚持继续搭支架,再次上去把眼打完。下班后回到住地,找卫生员包扎了一下,又继续参加各项活动。我们的口号是 “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正是这种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意志,所以每次接受任务,都能出色完成。在扩洞任务顺利完成后,上级党委给我们连发了锦旗,我个人也受到营嘉奖,总评时被评为 “五好战士”,喜报还送到了我的家。


    来源:《816地下核工程中的吕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