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拱顶二十四小时
2017 年仲秋,我和团测绘班老战友相聚,到 816 核军工洞故地重游。当抬头看到 01 展厅整齐排列的预埋构件,不由得脑海中浮现出当年拱顶预埋件施工放样布置的艰辛时光和惊险一幕。
1972 年夏,01 洞室顶层开挖拱顶部分掘进完工,施工连队按图纸设计要求,支撑装配好拱顶木模,下一道工序即安放布置预埋件。团工程股电话通知我们,24 小时内完成拱顶预埋件位置定点布置测量任务,为下一道浇筑工序争取宝贵时间。
当时,全团工程正值全面铺开,点多面广,而我们班一共九个人,我是班长。我们人员少、技术力量弱,却要承担全团测量任务,十分吃力。这么大的地下工程,别说见过,连梦里都不敢想。接受任务后,我们准备好测量器材,头戴安全帽,胸挂五节手电筒,脚蹬长筒雨靴,肩扛身背经纬仪、水准仪,全班人马齐出动,迅速赶到 01 洞室。眼前的拱顶配模高达 31 米宽,从拱肩到拱顶垂直高度近 12 米,相当于三层楼房;拱顶斜坡约 35—40 度,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模板表面光滑如镜,人站在上面根本无法立足;拱肩部位露出一排排斜插等待焊接的锚杆,稍有不慎滑下去,就会被锚杆刺穿,危及生命。要在这么高的地方,将坐标点、高程点分毫不差地挪移到拱顶,找准精确的预埋件位置,这样的施工测量难度,是我生平头一回遇见。好在我们团部测绘班是久经锻炼和考验的先进集体,积累了丰富的复杂施工环境测绘经验。班里战士都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这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的部队里,算是小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
入洞前我们精心准备,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关键工序由老兵操作仪器:老兵高占国操作经纬仪,老兵高吉林、任昌林负责对点划线,其他人司尺测距、测量高程,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拱顶模板到头顶岩石的高度不足 1.5 米,除拱中间部分外,连仪器都架不起来。微弱的工作灯下,人只能猫着腰操作。沿拱圈布设一条预埋件线,从拱肩排列到拱顶中心,最难的是中间部位 ——40 度左右的斜坡滑得人上不去,即使上去也站不住。好在进洞前带足了铁趴钉,这时派上了用场。钉了一排趴钉后,总算有了立足之处。勉强上去一个组,一只手吃力地抓着趴钉,一只手测距、对点、划线,一个点一个点地移动,一件一件地画出预埋件位置。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战士们都聚精会神地投入工作。突然,“啪” 的一声巨响,把我们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人掉下去了。还好,原来是新兵稍不留神,长手电筒脱落掉到了拱肩,虚惊一场。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后,战士们体力消耗极大,大概到了后半夜,大家又累、又饿、又渴。操作仪器的小高站在仪器旁双眼打架,打起了瞌睡;有的顶着困意,趴在模板上坚持对点、划线。
为了全团工程的整体进度,我们硬是在规定时间里,精确、按时完成了上级布置的拱顶预埋件布设任务。清晨,迎着东方的一轮朝阳,我们拖着疲惫的双腿,睁着满是血丝的困倦双眼走出洞口,心里却是满满的自豪。
由于我们测绘班精心测量、一丝不苟地工作,保证了 101 团担负的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测量闭合差达到国家标准。54 师和 816 厂负责测量的部门评价 101 团测绘班的测量精度是 “放心工程”,我们班也在 816 地下核工程总结表彰中荣立集体三等功。
(作者:王忠 来源:《816 地下核工程中的吕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