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干部南下】高佩山
高佩山,又名花鸡,男,汉族,1932 年生于兴县蔡家会村。其父为人正直、勤劳俭朴,靠种地养畜为生,供子女上学。高佩山读小学时练习书法,所写楷体常在课堂上展览。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他毅然放弃学业,加入晋绥贸易总局领导的兴业公司,在临县碛口公司任营业员,后调晋南贸易公司,历任售货员、保管员、会计员。1949 年秋,随南下工作团到四川德阳百货公司任财会股长,1953 年升任经理。期间,他协助地方党政机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广开生产门路,积极收购和推销土特产,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做了诸多有益工作。
1955 年 5 月,他调任绵阳地区食品公司经理,认真落实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总方针,着力解决交猪、卖鸭、卖蛋难问题,组织在剑阁县建立腌腊品加工一厂,将产品推向各地,既解决群众卖猪难,增加收入,又保护农民养殖积极性,促进畜牧业发展。
1960 年 5 月,经单位推荐,他考入中央商业干部学院深造,攻读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资本论》部分章节,系统学习党的经济政策及毛泽东、陈云等领导人关于经济工作的论述,结业后任绵阳冷冻厂厂长、党委副书记。
1965 年 3 月,调任地区平武伐木厂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在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他身先士卒,徒步千里踏遍 20 多个作业点,全面调研森林资源、技术力量及生产设施,随后提拔技术骨干任各级领导,制定采伐、集材、运材方案,修建 80 公里运材公路、两万多米索道及 5 公里缆车,提高工效、保障安全,超额完成木材上调任务,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获评先进工作者。
1972 年 1 月,任绵阳专区商业局副局长,分管农副产品财务管理。因 “四人帮” 干扰,生产一度失常,他受地委指派,担任绵阳地区 10 多个工商、国防企业负责人及军代表、群众代表赴成都解决问题的联络员。1975 年任绵阳地区外贸局副局长,主持全局工作,期间建立 11 个县外贸公司、充实 7 个外贸工作组,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奠定外贸事业基础;主持制定 1975—1984 年十年规划,重点发展十大商品基地,使出口额逐年增长,1984 年出口调供值达 1.2 亿元,较 1974 年增长 3.8 倍。
他在绵阳外贸系统狠抓技术业务培训,规划人才方案:1981 年起分三批在地区财贸学校短期培训职工,委托该校招收外贸财会人员,推荐在职人员报考中专班,通过电大、函授、自考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保障外贸事业后继有人。
1985 年 8 月退居二线,任绵阳市经贸委员会顾问、市政协第一届常委、市政府台胞接待办公室副主任、市工商联顾问,1988 年离休,享受司局级待遇。
(来源:《吕梁干部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