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青龙建城始末
据永宁州知州三原李橘《青龙镇白中丞生祠记》记载:“青龙一镇,永宁州属地也,距州境(指州治离石)六十里。东达宁乡,南联古隰(今蒲县一带),北通赤岭(三川河发源地,地势雄险),西界黄河,诚秦晋之接险,昔人所谓襟带咽喉者也。其地有一驿以通往来,一巡检以缉地方。其民获铁铅之息,资桑枣之利,颇颇言便……”其记刻石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仲春。可见在明代,青龙既处交通要路,襟山带河,为一方之保障;又居兴旺之地,铜铁铸造规模宏大,青桑红枣,远近驰名。设交通邮传机构驿,可见其衢连秦晋地势之险要;设行政治安派出机构巡检司,可知其在永宁一州地位之举足重轻。

据传御史中丞山西巡抚自希绣,本籍陕北延安府清涧县。早年一领青衫上京科考,在西北黄土高原间跋山涉水,驾一叶扁舟闯过汹涌大河,历尽艰辛,进入三川河谷道。一步步行来,但见川面平坦,水流清缓,渠畦纵横,禾苗青绿。天色向晚,来至一处村镇,背依雄岭,满山松柏青郁;俯临清流,沿河鸟雀喧闹。镇内栋宇林立,瓦厦连云,好一派繁华景象。询得镇名青龙,心中暗想,若在此地建一城池,既可坐镇秦晋通衢,拱卫京城,又能屏障水陆咽喉,保障地方,他日如有寸进,定要实现这一悬想。后来白秀才果然金榜题名,屡升至山西巡抚之职,成为方面大员,于是请旨兴建青龙城,幸得皇朝恩准,乃命永宁州知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李橘督工修建,于万历癸卯(1603年)孟夏(农历四月)集匠兴工,次年甲辰(1604年)季秋(农历九月)告竣,工期18个月。
青龙城周方九里三步(折合5405米),坐南面北雄踞凤凰山麓。南部一带城垣依山盘谷,节节登高,分别跨上旗杆梁、玉皇顶两座土山。对面望之,有如凤凰展翅之势,故其城又名凤凰城。
据城内居民历代口传,青龙建城之始,镇北临河一带为本镇常、毛两家乡绅巨宅。常、毛二人名讳不详,据传均为朝廷官员。根据皇家规定,城周9里3步,不能逾越。在测景辨方过程中,常、毛两家欲将其旧宅外滩地包在城内。如此一来,南部依山城墙就要向北下退。为了照顾上述两位京官的利益,身为地方官的知州李橘只好作出让步,于是北部城墙濒临河岸,南部城墙不能将两翅尽包于内,且给日后三川河毁城埋下了隐患。
为了报答向皇上请旨建城的白御史,当地人于城建成当年(1604年)在青龙中街给白希绣建立了生祠(给活人建堂塑像)。其祠正殿三间,内塑请旨建城御史中丞山西巡抚白希绣坐像。左右厢房各三间,外侧牌坊大门。堂内有永宁知州李橘亲撰《青龙镇白中丞生祠记》碑石一幢。白公祠历经水患兵灾,完好无损,惜于1984年为青龙小学拆除,今仅存残碑,字迹依稀可辨。
清光绪元年(1875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暴怒的三川河水涌入北门,冲毁城墙。此后屡年坍塌,未加修茸。1953年,离山县兴建离山中学(今柳林一中前身),命令离石看守所犯人来柳林拆毁青龙西城墙,将城砖运往柳林镇西街,在原柳林完小之西建筑窑洞,作为离山中学校舍。今仅存南部依山而建土实砖面残墙,东西绵延约二公里。
青龙古城墙外砌青砖,内实黄土。砖长40厘米左右,重约10公斤。黄土17厘米左右一层,水洒石夯,结构坚固,层次分明。至今时逾数百载,镐锹难犯,反映了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具有珍贵的考古价值。
青龙城东西为街,街前今存唐槐二株,巍然屹立,似向行人诉说历史沧桑。从唐宋至明清,青龙人据三川河温泉之利,炼铁、造纸、栽桑、务枣,商业、小手工业兴旺发达。统领三镇粮商,联络48盘水磨的粮行“青龙庄”,采购柳林、石楼、清涧、米脂等西北黄土高原各县小麦,磨成面粉,东运晋中平川,在秦晋两省享有极高的声誉。满街字号商行,店铺连接,坐贾行商,络绎不绝,青龙镇实为秦晋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清乾隆三十三年(1678年),巡检司衙门移驻柳林后,青龙镇渐趋萧条。而今青龙大桥3次兴建,清河阻隔荡然无存,三镇间往来隔河千里远的状况已变为历史陈迹,继之而来的是连云大厦拔地而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 源:《晋商史料全览·吕梁卷》
本期编辑:崔国欣
本期编辑:崔国欣
本期责编: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