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庙会


     一、要了解某一地区的庙会情况,就必须对庙会有大致的了解。

     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庙会亦称“庙市”。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寺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会就此开始了。庙会由祭祀活动而产生,因娱乐大众而发展,为商品交换而兴盛。

     如今逛庙会重又成为百姓春节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




      二、吕梁重要寺庙分布

      1. 双塔寺
      双塔寺位于柳林县城贺昌村羊道口西侧。座北向南,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占地1612平方米。该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代混合结构,比较完整。 该寺南进山门后,东西屹立着一空一实砖塔两座,两塔相距17米,平面八角形,东塔内空可攀登而上,西塔内实,为仿楼阁式仿木结构,共分五层,上层塑像1尊。寺前有水渠1条,每当日晖斜沐,双双塔尖投影水渠,犹如投笔砚中,故有寓意双笔,文人辈出之美言。

     主要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东西配殿均为歇山顶建筑,与砖窑洞连接。寺内存有清代当地名儒贺云路及革命烈士贺昌的叔父贺雨峰先生书写的楹联3副,山门匾额系清道光年间永宁知州翰林王继贤之手笔,字体遒劲有力,加之精雕彩绘和贴金之衬托,愈显其功底。四十里斗气河碧波闪闪,又似玉带飞飘,四周青杨翠柳随风起舞,鸟语蝉鸣此起彼伏,景物甚佳,如入画境,令人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 观音庙 即观音堂,座落在县城西10公里的薛村河畔古神坡。创建年代无考,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分别修缮,是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庙座东朝西,占地1000平方米,有山门、钟楼、韦陀楼、观音殿、真武殿、老君殿等。

     主建筑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周有十八罗汉塑像,望板上彩画东周列国人物故事。前走廊西侧有保存完好的工笔重彩的两组大型人物壁画。各殿宇前檐的木雕、彩画精工细巧,栩栩如生,风格独特,为晋西北古建筑木雕、彩画之精华。山门正面悬挂着清嘉庆八年(1803)的“山明水秀”匾,是邑人书法家康玉梅题写的。

     2.则天庙

     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5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地。庙于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30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武则天庙正殿为金代皇统五年(1145)的建筑,是庙内建筑群的中心,结构规整,手法苍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用料粗壮,外观雄伟,柱头有卷刹,斗拱作双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类似五台山佛光寺的构造。在营造法式上采用减柱造,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龛后侧,使大殿显得宽敞舒适。顶部坡度平缓,出格较大,保存了唐代建筑的风格。梁架,斗拱以及檐下门窗,门墩石雕等,全为金代原制。板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

     正殿内神龛属宋金时代的构件。前部斗拱制作华美,神龛上方有一条悬塑走龙。它头小颈细,举步向前,回头顾后,造形生动优美,正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称帝的典型象征。在古代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推演于家庭中,父为乾,母为坤。武则天称帝为真龙天子,但她又是个母亲,位占坤地,所以这里塑的是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武则天彩塑像头戴金色凤冠,身穿云纹霞帔,怀抱如意,端坐龛中。宽额广颐,面目慈祥,一副含蓄的表情,像在与民同乐。则天庙舞台是一座卷棚顶式的明清建筑。

     舞台南面正对山门的是武则天雕像。该雕像取中年女政治家的身态,不穿衮袍,不戴冕冠,凤冠与龙钗都是缩小了比例的象征性头饰,以显露其面部与体态美,总高已5米,台高4米,台基边长9.9米。雕塑台正面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题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已成为武则天庙的独特的新景点,倍受游人青睐。

     3.香岩寺

     香岩寺在山西柳林县城内。相传为古离石县唐朝八大寺庙之一。背山面水,筑于山腰,苍松环绕,翠柏成荫。现存有山门、钟楼、鼓楼、中殿、后殿、配殿和僧舍,寺庙完整。中殿佛台有砖雕,纹饰多样细致,雕刻刀法熟练。寺内各殿,保留有明代的琉璃瓦甚多。其中后代增补的酱釉和黑釉琉璃瓦件,为其他寺庙所罕见。

     4.玄中寺

     玄中寺又名石壁玄中寺、永宁寺。在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面积6,000平方米,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名刹。寺区周围,迭峦环抱,群峰争峙。

     山石拱列如壁,所以通称石壁峪玄中寺。玄中寺依地形的起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层层叠起,背后靠着峭壁嶙峋的石壁山主峰,分成前院、中院、后院。

     三所院落层次分明,而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又位于古刹的中轴线上。前院最大,大雄宝殿居中,左右各有一个配院。配院前,东西厢房对称排列,形成一个雅致、大方、完整的院落,中院在前院的背后高高迭起,后院又迭在中院之上,层层高耸,宛若重楼,但寺内更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其中铁弥勒颂为唐开元年间我国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磷之妻高氏所书,文理通顺,字体挺秀,被誉为珍品。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或竖于廊下,或嵌于殿侧,楷、行、隶、篆皆备,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我国的佛教史、雕塑史,特别是研究玄中寺和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5.安国寺

       安国寺位于离石市西12公里处,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寺内主要建筑有佛殿、铜塔楼、读书楼等。佛殿内有彩塑菩萨3尊,壁画124幅,造型生动,色彩明亮。

     6.圣母庙

     圣母庙又名后土庙。在山西汾阳县城西北2公里田村。因庙内奉后土圣母,故 名。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现存大殿三楹。殿为单檐歇山式,殿内满绘壁画,总面积达59.49平方米。画分三壁, 北壁是圣母神像的衬托,画题《燕乐图》,表现圣母后宫生活;东壁是《迎驾图》,表现圣母出宫奉迎声景;西壁为《巡幸图》,反映圣母回宫场面。壁画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亭台殿阁,曲桥廊庑,布局谨严有效。

     7.南山寺

     南山寺又名灵泉寺,位于柳林县北部黄河岸边孟门镇南山。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寺址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甘泉飞瀑山椒,翠柏云屏,下临汹涌黄河,设险据胜,乃一方之大观。该寺建筑年代久远,自然风光优美,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胜,列有十景:

     黄河晚波:寺临黄河,一望数十里,奔涌而来,岸上舟人,晚眺如画。

     孟门烟雨:寺在镇南,据河东皋,园树连绵,早晚霞灿烂。

     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

     东流环碧:东溪自山涧而出,经五十余里,盘折西流绕寺,寺树映之如碧。

     灵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传金大定时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颖之祥,固名曰灵。

     钟绽神文:寺有钟一口,横文下裂,相传数十年前纹阔可容手指。但击之声宏如故。

     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眺,黄河碧波荡漾,如锦带然。

     秋鸟归山:寺山茂树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鸦群飞栖集,经冬至春始去,岁有常期

     端阳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开期常以农历五月五日,岁无先后。

     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

     此外,寺域还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块石碑组成的塔林、碑林;山门口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等奇景。

     8.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三公里处的卦山,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卦山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古柏苍翠,千姿百态,衬托出古宁寺幽雅风姿。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创建,后经历代扩建与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山门内两廊有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书法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

     千佛阁内有元代铸佛像三尊,高6米,每尊旁胁侍铁铸弟子六尊,庄重清逸。阁内四壁臵两层木阁,每阁各有坐佛一尊,惜已毁坏。虚堂在千佛阁后,斗拱支檐,飞翼起翘,五脊六兽,雄伟壮观。堂右有明铸铁钟,可声闻十里。大佛殿居寺院正面,殿内释伽牟尼像高踞佛台上。往后登一百九十八级石阶,可达重檐三层毗卢阁,在此俯视远眺,地藏殿、藏经楼、卦山书院、朱公祠、奶奶庙等历历在目。布局层次分明,殿阁错落有致。再上为石佛堂,建造精巧,别具匠心。附近关帝庙、三教堂、文星阁等建筑,有宋代米芾和清初傅山书写的匾额。寺外东向墓塔林立,庄重秀丽,另是一番情趣。

     9.白龙庙

     白龙庙位于岚县城西22公里与兴县接壤的白龙山腰部。该山原名大万山,因建有白龙庙而得名,是吕梁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

     白龙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石碑记载,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庙宇格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抗战胜利,当地民众依旧貌重建。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后,群众自发组织进行了维修。1987年,县政府将白龙庙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挂匾树碑以标志,还逐年拨款修葺。

     白龙庙为四合院建筑格式,座北向南。正殿三间,进深二间,总高12.03米,为歇山顶式明代砖木结构建筑。该殿鹅舌斗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着高3米的白龙神、白龙娘娘坐姿塑像,两侧塑有金童玉女,殿门内塑有韩氏哥哥(白龙娘娘之兄)站像,供桌前两侧有文武二将站地塑像。大殿东西内墙绘有“出龙宫惩恶济世”、“人海藏万民感恩”两幅壁画。庙院东西廊房各三间,为卷棚式砖木结构建筑。正殿东侧有碑亭,内臵历代修庙石碑16通。正殿后有圣水井一眼,上建水阁。其井仅深2米,井水用之不竭,其水甘冽爽口,“村人有疾,饮而愈之”。庙院东南为山门,有垂带及七级台阶通院。南面为四根通天柱所擎的悬空戏台,下有石窑三孔。庙院四周有附属建筑:西南200米有风神庙;东南200米处有山神庙;庙院东150米处有南北相向的二层小楼房两幢;东侧有古式木结构牌楼一座,牌楼外360级台阶直通山底;楼房东100米处有东北相连的平房12间,为庙祝的生活区。

     10.凤山道院
     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市北的凤山腰间,原名“天真观”。远远望去,“名山仙境”四个石刻大字十分醒目,这是一处风景秀丽,古建别致的千古胜迹。登山眺望,市区新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白云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七铺作,双抄单下昂,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分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壁画。

     三、以吕梁离石庙会作为案例

     按道教七派之分,凤山道院属龙门派。此外。还有华山派,清净派,随山派,南无派,于遇山派和嵛山派。凤山道院最鼎盛时期是明代中期,最多有过16位道人。

     据史料记载,此观建于元代,后遭兵火焚毁。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相传,这座“白云缭绕”的仙山琼瑶,是为了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观内分上下两院,依山就势,布局各异。主要建筑有黄录宝坛玉皇楼、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三官楼、雷公殿、白云洞(即陈抟殿),附属建筑有关帝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玉皇楼为重檐歇山顶,四斗三挑、偷心结构。读书楼在三孔丹室砖窑上奠基。

     白云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七铺作,双抄单下昂,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分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壁画。近年来,采取地市拨款,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对观内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彩绘,使古建恢复了原貌。

     新筑青石台阶400级,并配装了汉白玉石质栏杆,筑游览亭两处,在观上的凤山巅新建凤山公园,已与道观连为一体,形成以文物古迹为中心的游览胜地。

     凤山传说很多,数宋代陈传老祖的持说尤为出奇。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安徽亳州人。相传,一日忽来一位老道,鹤发童颜,衣帽不整,冬日酣睡凤山脚下士洞中,多日不醒,偶然醒来,或持帚清扫,或闭目养神,从不见食人间烟火,一时被传为神话。一日,一华山道士路经石州,偶过土洞,纳头便拜,随吟诗一首:“左洞帘前碧水流,白云缭绕凤山头。几年不见陈祖面,今逢希夷在石州。”一语点破先生姓名,一时轰动全城,人群纷至,争相一睹道骨仙风。先生已无疾而终,犹自盘腿打坐。容颜依旧,异香扑鼻,白云绕洞,冉冉升空。其骨即葬于洞旁。后来华山道士集众来取骸骨,将遗骨分包背运,行至城南,顿觉骨重如山,难以举步,只好重返凤山,复葬洞旁。后人尊为世尊老祖,在凤山专修庙宇(现白云洞),从此,香火祭祀者不绝,将先生奉若神明。

     每逢这个月二十六,是一年一度的凤山庙会。史料记载,正月二十六是明代道士孙云际的诞辰。这天前后,四方远近香宾来客朝山者络绎不绝。

     孙云际先生,姓孙,名浩远,字云际,号乐阳子,清虚志元先生。玉亭<今离石>人。从小父母就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果然,他七岁就去玄都万寿宫出家。十七岁入凤山道院拜陈希夷老祖道场门下学道,炼精淘丹四十余年,后传说他服药济人得五雷天心正法而成正果。他不仅“服药济人”而且几次主持了凤山道院的扩建工程,作出了特殊贡献。今天凤山道院的分布格局,他奠定了基础。他所作的这些,应该永远被家乡人民铭记。

     由于他修行期间,大至守持金禄,修建殿堂,小至添设香火,为民祈福,他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人们的敬重。

     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把他的生日,农历正月二十六,做为凤山庙会之日进行祭祀。

石打石的传说

     孙真人,和张善人是好友,冬日,张闲来无事,便携好酒上山会好友,见孙从山坡上一直扫雪,到坡底。之后二人一起进庙,“一场好雪,我们正好喝酒赏雪。”

     说罢张将酒放在火上热了起来,孙笑“正好酒未热,随后还会有二位客人要来,一起吧”。张纳闷道,“这样的大雪,谁会来。”正说着,见二人推门而入。此二人要是在丐帮里形象排名的话也是不落后,蓬头垢面且不说,一个,奇丑无比,另一个,一瘸一拐。孙赶忙起身请二位入座,他俩也毫不客气。张却朝一边躲了躲。心里想,他怎么和这样的人打上交道。那中一人见火上面煮着的热酒,大笑道,还有热酒呢。顺手提起酒壶,就着壶嘴,抿了一口,好酒!就差下酒菜了,另一人从怀中摸出三颗枣,都是鲜枣,两人各拿一颗下肚,孙让张吃,张看着那二人模样就反胃。忙摆手推辞。说要解手逃出院子。剩下他三人一起,不时爽朗笑声传来,待二人远去,张才回来。“天正扫兴!”“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你是有眼不识泰山。此二人正是,吕洞宾和铁拐李,我扫雪也是为迎他们。”张一听肠子都悔青了,“怎么不早说。”“天机不可泄漏。”“唉,何日能再见到他二位?”“明年的正月二十六。”“真的吗? 在哪里”“实打实的能见到,在你家东门边上。”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二十六,张一大早,就搬来板凳。坐在东大门边上等候,饭都是家人送来,等了一天也没见上,一个穿的破烂的。傍晚,有两个孩子,手里拿着两块石头。互相击打。经过,向南关而去。他也没有在意。

     张生气极了,上山找孙,孙说,石打石的能见到啊,你没有看到吗?张一拍大腿,咳,又错过了!

     自那时起,一直流传至今,在上凤山每年正月二十六的传统庙会上,人们都想着去遇仙,而且专拣衣衫破烂,肮脏邋遢的叫花子,设施给他们钱财。因此,每年到这天,四方讨饭的也云集这里,接受人们的施舍,能过一天发财的好日子。

     而且,这天也正是孙真人的诞辰,八洞神仙都来庆寿,人们都希望遇到神仙,沾点好运,这要看你的眼力,和时运了。

     在庙会这天,很多人从不同地方赶来祈愿,大多都是,求平安,求子,求学,求富贵。当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会来还愿。送来匾额。大多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足,有些是自身文化知识的不足,对迷信的深信。外传进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对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物质和意识两方面都有。这也就是,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也不能逃离影响。我认为,要目中无佛,心中有佛。遇到困难,主要还是要自己努力,自己如果不努力,老天再眷顾你也没办法。

     前几年庙会,由于拥挤,黑夜里,人们在慌乱之中,踩死一个乞丐。此事几年下来,渐渐淡忘,但是,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庙在半山腰。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虽然庙会是个民间活动,但是,政府需要注意在庙会期间的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