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田
默默无闻的共产党人
张俊田(1906--1990),汉族,石楼县沙窑村人,享年84岁。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山西牺盟总会派人来石楼筹建牺盟会同年10月八路军 115 师100余人的工作团也来到石楼,届时石楼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高潮,张俊田等一批热血爱国青壮年,踊跃参加了牺盟会组织,会同石楼一区曹廷明、辛步亮、王克山、辛鼎业、李春生等人活动在罗村至龙交一带。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张俊田便步入了革命,积极参加了宣传发动群众除奸防特、站岗放哨、扩大抗日武装等一系列革命活动,成为当时一区牺盟会的骨干力量。
1938 年,石楼三个区先后都建立了牺盟会组织,会员发展到千人以上。全县建立了 18 个编村,每个编村都建立了秘密党支部。同年张俊田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委任为一区区委敌工委员,指南编村地下党支部书记。在一区贾生采(西卫村人)、辛鼎业的领导下,先后参加了抗日武装自卫队和农村不脱产自卫队,其工作任务一是推行抗日宣传;二是筹集粮食,保证军队的供应三是组织训练、站岗、捉汉奸。根据党“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政治主张,张俊田积极带领群众与当时驻石楼的顽伪保安司令傅存怀部欺压群众、乱摊乱派的不法行为作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并进城请愿,迫使伪县长对不法分子进行了惩办。
1939年12 月(民国28年),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命令 61军向抗日决死队大举进攻,并大肆捕捉屠杀我牺盟会干部、共产党人和进步分子。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石楼牺盟会组织不得不转移为地下斗争。隐蔽在下庄河村外深洞的曹廷明、辛步亮带领张俊田等一区牺盟会员,在各自的村里分散隐蔽,坚持斗争。张俊田在沙窑田福者岭上(地名)的半山腰亲手挖修了一个仅能容他一人的土洞。住在里面继续斗争,有一次被敌人发现,用一连人的兵力将他捉住,捆绑在沙窑村的区公所内,对他进行审讯,并说如不老实交待,第二天就要枪决。面对敌人的恐吓,张俊田不慌不忙,装了一锅子旱烟,凑在昏暗灯上,伪装吸烟,乘敌人不注意,一个箭步冲出门外乘天黑逃离险境。1940年6月,恰好国民党伪军51团2 营6 连少尉排长刘锦彩(原为石楼三区区委宣传委员)回县招兵,曹廷明等认为这是向外转移的极好机会,并能暗做兵运工作,于是和刘商妥入团当兵之事。为了安全起见,改名换姓。张俊田此时被改名为张大勇。分三批入团。第二批由曹廷明、辛步亮、张俊田、薛进琪、张应举、许进山、辛鼎业、陈虎忠打入伪 51 团当兵。随之转移离开石楼。同年9月,该团部委派他出差,三天后返回时,曹廷明等潜入 51 团的事被人告密,曹等携械出走,安全转移,张俊田在毫不知变故的情况下,被伪团部抓审,他谎称在石楼时根本不认识上述人员,自己只是为了当兵吃粮糊口而已。当晚乘吃饭的混乱时刻,择机逃走。后因寻找不到同仁而返回石楼,从此便和组织脱离了联系。
回到石楼后,因他已是敌人抓捕的要人,本地无法生存,只好携带妻儿子女逃离石楼,联系到隰县上渠子村(几户人的山庄窝铺),给人家当种地伙计,过上了种地的饥饿生活。期间,石楼顽伪政府曾三次寻觅到该村对他进行抓捕,他都巧妙躲过敌人。因在上渠子也无法待了,他带全家又转潜在隰县石马沟深山林中,自己打了一眼土窑,用灌木柴棍支撑了门窗,边开荒种地,边寻野菜渡日。由于无粮用菜充饥的苦日子,全家人的身体大受摧残,小儿子病倒,无钱医治,不幸夭折。简易的土窑洞,遇雨常常被洪水冲坏,就这样他在这里渡过了近5年的艰苦岁月。
1946年石楼解放后,张俊田于次年返回故里沙窑村,1948年在土地改革期间,担任了农会干部和岔沟乡乡长。土改工作结束后,他仍以种地为生,成为一介平民。未享受过任何经济待遇,而他却从不气馁,毫无怨言。从农业合作社、大跃进直到 10年动乱结束,在历次运动中,他始终立场坚定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向歪风邪气作斗争,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应有的品德。
来源:吕梁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