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普
白普(1923-1999),方山县郝家庄村人。
民国26年(1937)5月,年仅14岁的白普投身革命,成为一名游击队战士,为陕北红军运送枪支弹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先后在临县、岚县参加粉碎“晋西事变”的斗争,又在岢岚、宁武参加了“百团大战”。民国30年(1941)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到离柳敌占区武工队工作,在经济相当困难,敌情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他勇敢地挑起离东二区区长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敌后工作,既要为大部队筹集军需物资,领导群众搞好生产;又要把握机会有力打击日伪据点的敌人而到处奔波,日夜不闲,直到民国34年(1945)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白普领导农民搞生产自救支援前线,进行土地改革。
民国 38年(1949)2月,26岁的白普担任了方山县县长。他带领全县人民医治战争造成的创伤,鼓励教育农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的走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以及增产节约运动,对工业、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52 年调任临县县长,一到工作岗位马上投入筹建临县人民政府的工作,制定全县的发展规划,使临县迅速掀起了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的新高潮。1953年至1958年白普曾任中阳县委书记和中共介休县委第一书记,他坚持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他在中阳期间完成了国家制定的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实现农业合作化,人们的思想觉悟、劳动积极性、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1956年任介休县委书记后,他带领全县人民大搞耕作技术的改革,合理增加复播面积,夺得农业生产大丰收。秋后省、地派来工作组进行粮食征购,要求确定包购指标,保证指标,争取一次性完成任务。白普认为这样不妥,他向工作组的同志们说:“粮食虽然是丰收了,但是必须摸清底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再下达征购指标,否则会出现偏差,影响社员的生活,甚至挫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或者逼出其他问题。”他的意见虽然得到了县委其他领导的拥护,却招来了工作组的不满。他们认为白普骄傲自满,目无上级,并指示召开县委会,在会上左一个“右倾”、右一个“保守”,企图逼着白普按他们的旨意行事。不料白普却“据理力争,决不让步”,最后竟不客气地宣布“散会”。后来,虽然工作组告了他一状,但是白普的正确行为非但未受批评反而得到了地委书记的表扬。1959年以后,白普先后担任过介西铁路总指挥、山西省委农工部办公室主任、雁北地委政工组副组长、吕梁二级站党委书记,也曾在华北局工作过。他不管调到哪里,总是以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
1975年11月上级党组织为了解决革命老区兴县人民的温饱问题,委派白普担任县委书记。这是他在县级领导岗位上的第十次平调,当时许多老同志对他回吕梁工作大惑不解,对他直言相劝说:“白普呀白普,华北区你不待,太原也不住,别人是尽想往高爬,你却是偏要钻穷兴县的山旮旯,你究竟是为了啥?”白普坦然笑道:“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职位显赫、官有多大,而是要为党为国为民,尤其要对贫困地区作出较大贡献,要干好一番事业,不一定要自居闹市,出入官场,重要的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坚强的革命信念。我这次去兴县一不图地位,二不图发财,只是看见兴县人民的生活太苦,去为他们办几件实事,改变一下老区的旧面貌。”白普书记到兴县后一位干部告诉他:“兴县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共吃国家救济粮食9337万斤,每年平均773万斤。”一位农民告诉他,兴县近年来走口外的特别多,庙井村共有400多口人,一次就有六七十口人离乡外出。他下乡考查工作时亲眼看到,群众碗里的饭是高粱糁糁和瓜菜,根本见不到米,这使白普陷入了沉思。兴县曾经是晋绥边区赫赫有名的首府,民国28年(1939)建立起人民政府,战争年代还为千军万马提供过给养,为什么新中国建立20多年了还这样穷呢?作为新任的县委书记,实感惶恐不安,任务艰巨呀!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兴县一穷二白的面貌。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掌握实际情况。于是他微服走访,以一个普通下乡干部的身份与群众生活在一起,白天上地干活,夜晚和社员促膝谈心。朴实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待人态度,使他很快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很快得到需要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几十天的跋山涉水,他几乎跑遍山庄窝铺,随即和县委其他领导请来水利专家、农业专家,共同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划,付诸实施。在兴县六年的时间里,他领导大家建成两座大中型水库,开通了干渠,完备了配套工程。筑沟打坝几百处,增加许多良田沃地,扩大了灌溉面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指导各村承包土地,大搞改革开放,全县出现了生机盎然之态,不光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还为国家提供了商品粮 12076 万斤。
1981年秋天他担任了吕梁地委副书记。1983年又改任地委顾问,1985年离休。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