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青



    许石青(1925—1999),原名许士诚,孝义市东许村人。

    许石青忠厚老实,善于思考,天资颖悟。由于家境贫寒,7岁至17岁在本村,农忙时帮母亲下地干活,农闲时就去上学,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

    民国31年(1942),许石青因生活所困辍学后,到兑镇高小任教。民国35年(1946)孜孜好学的许石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汾阳铭义中学,刻苦学习两年,门门功课优秀,名列榜首。

    民国37年(1948)始,许石青先后在孝义县简易师范学校、文化馆,晋中晋剧团,晋中艺校,孝义县碗碗腔剧团、文化局、艺校等单位工作。198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调吕梁行署文化局任副局长、顾问、调研员等职。许石青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理事,编剧职称。

    许石青在近 40年间,潜心研究,精心创作,共创作现代戏、新编古装戏、整理改编传统戏30多个,有27个剧目搬上舞台,其中12个戏参加了晋中地区、吕梁地区、全省以及华北地区会演或调演。《三下桃园》、《三上桃峰》、《游西湖》、《下河东》等四个戏,先后3次在首都演出,轰动戏剧界,蜚声全国。同时,剧目、剧照均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部》中国戏曲年鉴》及《戏曲曲艺》等经典著作中。

    1980年,《下河东》等戏在京演出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录音录像,向全国播放。中国剧协、北京市剧协联合召开了座谈会,《人民戏剧》发表了专题报道,刊登了大幅剧照和评论文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相继发表评论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组织了专题座谈会,向全国报道、推荐。同时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著名评论家蓝翎、戏剧专家龚啸岚的称赞。

    许石青从事戏剧工作以后,不断培育新人,扶植新秀。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文艺班、党员培训班、编导班、青年团(队)共7期约350余人,培养了不少戏剧专业人才,使一批演员如侯玉兰、张鸣琴,乐师王克勤,舞美设计制作张振业,编导张思聪、文井,表演艺术家王爱爱等文艺人才脱颖而出。

    许石青一贯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几十年的编导生涯,以苦作丹,以勤为桨,为戏剧事业发展奉献着聪明才智。长期的脑力劳动,使他得了脑神经病,但为了创作,常常忍痛伏案走笔,通宵达旦。在唱词上特别注重文字的严谨和韵律的和谐;在导演上更是钉是钉、铆是铆,毫不含糊,对演员的一招一式,每句道白、唱腔精雕细琢,仔细推敲。台上演员们对他敬畏三分,场下他对大家关怀备至,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许石青离休后,受孝义市碗碗腔剧团的聘请和地、市文化局的委托,不顾年老多病,亲自改编、导演了《风流父子》,这个戏红极一时,风靡全国。

    1999年12月,许石青病逝。孝义市委、市政府,吕梁地委宣传部、文化局为其举办了遗体告别仪式,省、晋中地区、吕梁地区约2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文艺界、宣传部门人士参加了吊唁活动。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