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暄



    康暄(1923—1976),榆次市鸣谦人。民国31年(1942)太原高中毕业,留校任教3年。其间,目睹侵华日军的残暴及民众的惨状,悟出了“中国欲强盛,必得发展机电”的道理。民国34年(1945)康暄毅然弃教,先后在太原个体机电修理部、一新电科行做事,刻苦钻研机械、电子技术。1953年,调交城县晋剧团搞灯光布景。他制作的灯光布景有风、雨、雷、电、星、月、日等自然景象;有亭台楼阁、山村野店等古今建筑,惟妙惟肖,被全省戏剧界广 称道。同年,被评为交城县第一个技师。

    1956年,康暄调交城发电厂工作,将一台旧飞机头革新改装成发电机,进行发电。1957 年春节,县城机关、厂矿开始用电照明。

    1959年到1966年,康暄一直在交城山区奔波,帮助沙沟、西社、中庄、横尖、马庄、逯家岩、惠家庄等村庄建起小型发电站。

    1964年,康暄深感解决粮食低产问题的重要,利用业余时间,自费购买器材、资料、仪器等设备,致力于高频电子处理机的研制。1966年,终于研制成功,首先在阳渠村试验田试验。高频电子处理机处理过的小麦、高粱、玉米、谷子等神子,发芽期提前3天,成熟期提前15天到20天。植物生长健壮,抗病害能力强,每亩可增产20%~25%。

    1975年,国务院四机部批准在交城县定点生产,当年成立无线电厂,并生产出高频电子处理机 56台。

    1976年2月,国务院在黑龙江省望奎县召开了全国29省市自治区机械电子会议,康喧带着高频电子处理机参加了会议。经鉴定,该机体积小、成本低、易操作、效益高。会议期间,康暄突发心脏病去世。


    来源:吕梁名人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