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贡泉在美小记


冀贡泉字育堂


  冀贡泉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侨居美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冀贡泉字育堂,山西汾阳人。生于l882年,是清朝末年秀才。本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学制,他考入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1905年又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并参加同盟会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辍学回国,担任了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主事。不久又因公再度赴日,完成剩余学业,获得了明治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13年,他回国后即应邀返回山西,先后担任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山西大学教授兼法科学长、山西省司法厅厅长和教育厅厅长等职。在此期间,他除了致力于教学和公务外,还勤于笔耕,先后出版了《法律学讲义》《伦理学》《法理学》《法学通论》《法律哲理》《中外条约述要》《山西实行三民主义》《五权政治大纲案》等著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因为与阎锡山政见相左,便离开山西,南下武汉。国民政府邀请他担任司法部副部长,他没有就任,却在汉口挂牌当了律师。不久,武汉会战开始,他又随长子冀朝鼎去了美国。



冀朝鼎


  身为中共党员的冀朝鼎既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又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早年考入清华学校,l925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学士、法学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留美学生中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随后,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和中国驻赤色工会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两年后他重返美国,在此之前,他曾主办英文版《今日之中国》和《亚美杂志》等刊物,还担任过美国共产党机关报《工人日报》的副刊编辑和美共中央中国局的重要职务。




  抗日战争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对海外华侨产生了极大影响。冀贡泉来到美国之日,正是爱国侨胞抗日救国运动高涨之时。为了进一步团结爱国侨胞,支援国内抗日战争,他出任纽约中文报纸《华侨日报》总编辑,希望为国家、民族贡献一点力量。《华侨日报》的前身是纽约的一份小型周刊《先锋报》,据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美国的一个宣传阵地。l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法国危在旦夕,中共将在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所属印刷机器和工作人员全部迁往美国,与《先锋报》合并,改名《救国日报》。l940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广泛地团结爱国华侨支持抗战,《救国日报》进行了扩充改组,并改名为《华侨日报》。《华侨日报》除总编辑冀贡泉外,其他主要负责人如社长唐明照、副刊主笔梅参天、会计流通部负责人张希先(唐的妻子)等也都是中共党员。所以这份报纸的性质和政治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在冀贡泉的主持下,《华侨日报》一方面开辟专栏,聘请法律顾问,为保护旅美华工的合法权益大造舆论;一方面运用消息、社评、专论等形式,编发《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以及美国《工人日报》《工人周刊》《亚美杂志》等报刊的文章。其中,有关“皖南事变”的真相、斯诺等国际友人对陕甘宁边区的描述以及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和苏联的情况,该报均及时予以报道,使旅美华侨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共产党八路军抗战的情况和国内外有关形势的发展。为此,该报订户由原来的500左右猛增到900多户,这对于在侨界募集抗日资金、支援国内抗战起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华侨日报》还配合当地的华侨青年救国团、抗日救国后援会等进步组织,利用训练班、合唱队、集会游行等活动,令“华侨青年趋之若鹜”,也使企图在美国立足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相形见绌”。难怪国民党在当时的一份秘密报告中曾不无忧虑地说:“中共在美收揽青年之得手,似有显著之成效”。与国民党在华侨中的影响相比,中共也“似占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形成,显然与冀贡泉等人的努力有关。




  《华侨日报》创刊之后不久,冀朝鼎即离美回国。回国后他担任过平淮基金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等职。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英文)《中国战时的经济发展》等。前者曾被国际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誉为“可能是迄今为止任何西文书籍中有关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方面的最卓越的著作”。全国解放后,他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局局长、政务院外资企业局局长、中国银行副董事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等职。冀贡泉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的。回国后先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全国解放后,他担任过中国政法大学第三部主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曾参与《新婚姻法》的起草和释放日本战俘的工作。随后,他再度返回家乡山西,担任山西省文教委员会主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于1967年去逝。


    作者:智效民,在山西省社科院工作

    来源:吕梁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