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追忆我的爱人毛振长



不平凡的军人职业

    我的爱人毛振长是柳林人,1959 年考入太原铁路学校,1961 年毕业后,原本可以留校任教或分配到山西省铁路机关工作。但他不满足于这份轻易到手的工作,满腔热血立志要在社会上闯荡一番,便主动报名参军入伍。这一举动连家人都不知情,父亲赶到太原时,他已准备出发,为此父亲大病一场。

    毛振长入伍后,进入军委西安工程兵学院,当时中专毕业生到部队即按干部待遇安排。1970 年学院解散后,大部分人员转业回地方,而他因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深受学院领导赏识,被特别推荐调至军委工程兵 54 师后勤部供应科任助理员。1979 年他转业到吕梁市乡镇企业局,2002 年病故。作为军人的家属,回忆起他的一生,尤其是在工程兵 54 师的经历,我仍记忆犹新,为有这样一位好爱人感到荣幸与骄傲。

    54 师后勤部供应科担负着师直属部队及 4 个团的物资统筹、计划、采购与供应工作,是保障部队战斗力的 “能量供给站”,因此供应工作绝不能出半点差错,科室里十几个助理员各负其责。由于 54 师任务特殊,除采购供应生活必需品外,还要保障部队施工所需的特殊设备,这要求供应部门人员必须工作严谨、实地调研,确保供需相符、保障到位。

    毛振长在 54 师后勤部供应科任职期间,因部队任务高度保密,家属只能住在距 816 核工程百十公里外的涪陵。我只知道他负责给部队采购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不拘私情优先他人

    在计划经济年代,紧缺物资在部队均凭票供应,像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每年分配到部队的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需求。当时毛振长掌管分配审批权限,求他办事的人自然很多。那个年代不兴请客送礼,有领导打电话说情的,有战友上门求助的,还有陌生人来恳求的。

    记得我弟弟结婚时让他买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他想都没想就断然拒绝。弟弟很生气,后来老毛自己掏钱在当地高价买了一辆送给弟弟。为此我们大吵一架,差点闹离婚。事后他解释:“给弟弟买辆自行车看似小事,但多少人在盯着、期盼着,我要是这么做了,会在部队造成很坏的影响。”

    他总把别人的事放在心上。后勤连队有位湖南籍战士即将结婚,女方提出要一辆自行车,可当地根本买不到,婚事因此耽搁,战士心情压抑、负担沉重。连队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老毛,他了解情况后,立即与当地商业部门联系,解决了战士的燃眉之急,成全了这桩婚事,受到领导和战友的称赞。

    有一年我去部队探亲,家属不能进入工区,只能住在涪陵部队招待所。期间他一直在食堂就餐,从不搞特殊,说 “和大家一样才好,搞特殊影响不好”。探亲回家时,我们搭乘部队运送旧军装的船去重庆,一船旧军装里不乏好衣服,船工向他要一件,他没答应,说 “这是军用品”。我顺手拆了几颗扣子,被他发现后,他暴跳如雷地批评了我一顿。

    他办事向来以大局为重。记得部队临时驻扎在四川统景镇银行时,驻地单位希望帮忙买一部缝纫机,为维护军民关系、保障部队利益,他特批条子满足了老乡的需求,受到师领导表扬。因工作出色,他还参加了总参的表彰活动,有幸与贺龙老总合影。


积劳成疾奋斗不止

    由于供应科工作特殊,毛振长经常跟车到青海、湖南、贵州等地为部队调拨物资,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因劳累过度患上顽固性失眠症和消化系统疾病,常常要靠大量药物维持。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工作,不肯住院。有好几次因病情复发晕倒在 816 工地上,被战友们抬到医院,可病情稍有缓解就要求出院。

    他转业时没向部队提任何要求,被安排到吕梁市乡镇企业局办公室。本应好好休息、调养身体,可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工作期间,他走遍了全市所有乡镇企业,搞调研、了解发展情况,及时向领导反馈信息,年年受到局里表扬。但长期积劳成疾,旧病未愈又添新病。躺在病床上时,他还念念不忘工程兵,常常念叨着 “816”……

    (来源:《816 地下核工程中的吕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