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交城成村“红色市场”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更为艰难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凭借武力,向我晋绥边区举行疯狂“大扫荡”,惨无人道地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给晋绥边区军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边区各级军政机关办公无纸张,夜间没灯点。严寒的晋北山区,冬天战士们穿不上棉衣、盖不上被子,行军没鞋袜,打战弹药不足,后方医院缺医少药。山区资源缺乏,又无可靠的给养基地。再加国民党政府坐山观虎斗,专吃磨擦饭,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处在极为艰难的困境之中。
 
       初春的一个傍晚,交城县抗联主任华国锋同志率领几名武装工作队员走下了吕梁山。在他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我党组织的有力协助下,开辟了名震晋绥、声传延安的敌后给养站——成村红色市场。
 
       成村,位于县城西南5华里,是一个拥有千余户人家的大村,也是县城通往西南各乡的门户。村里既有我地下抗日组织,但伪职人员也不少,社会关系繁杂、保守机密困难。村北紧靠太汾公路,鬼子日夜巡查,把守严密。但跨过公路,便是我抗日游击队活动的区域,地形复杂,便于隐蔽。村西有3千亩芦苇茫茫一片,是很理想的青纱帐,便于我方人员转移隐蔽,鬼子从来不敢深入。村内沿街有棚铺和车马大店,因地少人多在城做买卖的甚多,货物来源门路大。虽也有敌伪组织,但只是为了维护村坊安全,并非真心反动卖国。华国锋主任详细分析研究了成村的客观条件和自然环境,充分估计到了可能发生的事变,努力克服了不利因素,在这块熟识的土地上,领导交城人民展开了一场反经济封锁的特殊战斗。
 
       1939年春,市场初创时,我方工作人员借日本侵略军人生地疏的弱点,以乡村集市的面目出现,发动群众多设日杂、饮食、水果、说书、卖唱、破烂等棚摊铺店,遮掩敌伪耳目,暗中转运我边区军需及日用物资。日军几次出发“侦察”都毫无查获。时过不久,由于汉奸告密,日军驻交本部才知上当,于是抓捕了村长,下令取缔成村集市,到处张贴告示,扬言:“违者烧毁村庄,格杀勿论。”鉴于形式,我红色市场根据华国锋同志的意见,白天转入地下活动,积极准备物资,存储货物于全村各家各户;夜间挑灯交易,市场更为沸腾繁忙,灯火通明,人流不息,通宵达旦,物资应有尽有。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华国锋同志为市场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定:“订货定价、公买公卖、禁止投机、两利兼顾、保接保送、合理负担。”并设立了治安保卫、护送护接、交易分配、财物保管、保密寄存、接待宿食、情报联络9个组队,分工把口、责成专人负责,由市场领导组统一管理、指挥。还将敌伪组织防共自卫团秘密改组,变为市场的武装保卫力量,负责站岗放哨、巡查、抓捕坏人、应付敌伪。同时还在县城设立情报联络站——三断饭店,情报灵快、准确。如有警报,各组队便指定人员掩护分散转移,以防不测。
 
       几个月后,市场夜间活动的消息传到了日军耳朵里,日军宪兵队长古赖引大队日军夜围成村,由于情报及时,我市场早已将货物、人员、资金转移在村西芦苇内,鬼子“包剿”一无所获。古赖无可奈何,只好命令机枪向3000亩芦苇乱扫一阵,扫兴收兵。后来,敌人几次采取偷袭战术,但仍无收获。于是,在县城成立了“物资取缔所”、“物资配给合作社”,企图卡断我红色市场的货物来源。在城东关商业中心设立岗哨,专门监视各商店货物来往,以中断我方资源,并派伪军3个班镇守东关堡门,行人出入,严加盘查,还派便衣特务在东关集上跟踪侦探。
 
       1939年冬,华国锋同志深夜下山到了成村,在一家堡垒户的屋里,召开了市场领导组会议,传达了边区首长对市场工作的指示,仔细分析了抗战的局势和任务,制定了今后市场的战略战术,指出:“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活宝,在敌区工作的同志要抓紧学习,只有把党的政策学习好、掌握好、才能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同力抗战。”还叮嘱我方工作人员:“要十分重视党的统战政策,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对民族资产阶级,既要团结他们、教育他们也还要防备他们。因为他们同敌人有经济上的复杂关系,任何时候也不能粗心大意,还要多做瓦解伪军的工作……”会开完后,乘夜又返回根据地。此后,我方工作人员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爱国人士,同敌人斗智斗勇,抓住敌伪吃喝嫖赌、爱钱如命的辫子,乘虚而入,瓦解了敌伪上层人物,有的还逐步发展成为我内线力量。与此同时,我市场工作队还配合县武工队积极活动,夜夜扰乱敌据点,今日桥头日军哨兵被杀,明夜料子馆汉奸被捉。邻村一些敌伪情报员在我方控制下,捕风捉影地送假情报,驻交日军惶惶终日,只得龟缩在据点。每当夜幕降临,我内线同志便将堡门打开,抢运队长驱出入,夜夜如此。同时,还组织了另一只运输队,将货物装在粪车、垃圾车内,大白天平安出城,红色市场从此更加兴旺起来。
 
       日军自知出城“包剿”无用,夜间又不敢离开巢穴,只好收买汉奸游四儿等暗中破坏市场,扰乱秩序,路截物资。武工队便依据情报,将亡命之徒击毙在通往山区的红色线路上。  
 
       1940年秋,日军企图封锁进山要道峪口,派兵驻扎文水开粣镇,我方小八路乔装打扮,智杀日军桥头岗哨。至此,敌伪心惊胆战,再不敢肆意出来捣乱,红色市场日以巩固。  
 
       1940年秋,红色市场还通过东关街街长武培芳,警察所所长杨生康,将我边区牛玉清、王进德等十几户采购商安插在东关商业区,利用“合法”身份,巧妙地坚持斗争。
 
       1941年,日本特务发现了东关堡门夜夜不关,专为我市场运货的机密,残暴的日军将镇守东关的6名伪军官全部杀害,并抓捕了伪县长、伪科长、伪财政局长。鬼子队长高桥调集清、文、汾3县日军实行“拉网清乡”,石殿文、孟范五等我军采购员、市场工作人员、爱国商人、群众十几人英勇就义,许多无辜群众遭受毒刑。但红色市场没一匹布、一双鞋落入敌手。
 
       1942年,日军大举向我晋绥边区进犯,极其野蛮地推行“三光”政策,在沦陷区极力推行“强化治安”。为破坏我游击队和红色市场活动,修碉堡、筑炮楼、毁庄稼、挖壕沟。我市场又处在极为困难的斗争环境中。此时。华国锋同志再次到了成村,他传达了我方革命战争的形势,分析了当时的敌我状况,布置了当前斗争的任务,嘱咐大家要打进敌人的心脏,挖出敌人的肝肺,要时时掌握敌情,准备客服更大困难。
 
       随着日军在山区战役失败的同时,红色市场工作配合武工队积极活动,化装入关,智杀了设在商业中心的日军哨岗,巧捉了在东关集市上侦探的汉奸特务,大闹东关集市,惊得日军队长古赖目瞪口呆。不久,八路军主力120师特务团与县大队挺进平川,展开了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截击站、运动战。红色市场抓紧时机,组织了500余人的自行车队,从各城镇速购抢运。在爱国人士的大力协助下,巧妙地利用太原日本宪兵队“走私”的机会,购进了日本洋行“晋康公司”的大批军用绿布、药材、枪支等奇缺物资,安全运往红色市场。
 
       在我武装力量的逼迫之下,日军兵力不足,不敢肆意出城。于是古赖设下“金钩”计,阴谋诱我市场上“钩”。他们故意明里放松堡门搜查,暗里派特务稽查各商户市区出入数字。我方觉察后,及时采取紧急措施,配合县大队夜袭东关。攻入东关后,红色市场千余人的运输连夜抢运。天明,胜利地撤出东关,日本军丢了“金钩”又折兵。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红色市场采取了新战术——“流动市场”。今日安定村,明日大营乡,始终没让日军摸清底细。
 
       为了开辟一条直通陕甘宁的红色线路,华国锋同志率领抗日武装三克战略重镇开栅,使我红色市场远达京津沪,直通延安城。在3年多的时间里,红色市场为抗日战争军民购运布料100余万匹,军鞋30万双,各种军需3万余驼,并为我抗日游击政府在敌后各地征收公粮。从而彻底粉碎了日寇的经济封锁阴谋,是晋绥边区军民渡过艰苦的斗争岁月。此时,我红色市场还为抗日部队收集了100余支武器、弹药,输送了50余名有志青年参军参战,出色地完成了艰巨任务,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者:田瑞  孟秋善
来      源:
《晋代晋商交城志》
本期编辑:崔国欣
本期责编: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