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吕韵” 璀璨新生——吕梁市政协建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葫芦烫画”到“面塑”产品,从“皮影木偶”到剪纸作品,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走“新”又走“心”,激活了文旅市场的消费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增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共吕梁市委安排部署,吕梁市政协聚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商议题,专门成立调研组,组织专业委员和部门负责同志,赴7个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深入19个非遗传承场所走访察看,召开7次座谈会,与20余名传承人座谈交流,了解情况、找准问题、探寻对策,围绕主题提出了意见建议,让非遗之光在吕梁大地璀璨夺目。



高位推动保护与传承相结合




    吕梁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全市有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86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中阳剪纸和孝义皮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为此,吕梁市政协提出建议,要强化规划引领,市县两级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正在编制的吕梁市“十五五”规划,纳入文化强市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动相关部门重视把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梳理一批项目,以项目化助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文化赋能发展,把丰富的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要完善政策机制,建立财政支持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用好用活文化下乡政策,对临县三弦书、孝义碗碗腔、孝义木偶等濒危剧种类非遗代表性项目,采取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推动非遗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要健全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保护机制,出台激励支持政策,设立非遗保护传承专项基金,支持传承主体、代表性传承人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要重视科技赋能保护,全面建立完善县级非遗数据库,夯实保护传承基础,实施濒危非遗代表性项目抢救保护行动计划,统筹运用文字、录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即将失传或基本失传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数字化保护,健全档案资料,用数字技术突破地域、时空,立体化、多维度、沉浸式展示,实现“文化+科技”“非遗+科技”的融合。要加强分类保护,传统技艺类大力实施生产性保护,传统美术类推动产品创新,传统戏剧类支持优秀传统剧目整理挖掘和作品创新,民俗类重视区域内宣传和活动的开展等。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与传承创新的耦合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文旅产业,人才是第一要素。为此,吕梁市政协提出建议,要深入开展非遗通识教育,大力推广非遗进校园,把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戏等特色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校课程,支持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班,建立研学基地,通过传承人现场教学、组建非遗社团、举办非遗文化节、开展非遗技艺展演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热爱非遗文化,确保非遗有人传承。要重视非遗技能培训,支持建立非遗协会、研究会、传习点等,每年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积极培育一批熟悉非遗文化、热爱非遗事业、讲好非遗故事的本土化专业化非遗人才队伍。要实施非遗创新人才培养行动,组织保护管理机构、保护单位主体开展市内高校、中职院校非遗产品研发和创作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争取将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纳入省、市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努力促进市级以上非遗人才培养全覆盖,推动非遗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要健全完善非遗传承人培育体系,建立健全师徒传承、实践传承、群体传承、活态传承相结合的培育机制,完善传承四级申报评定、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






重视推进市场化与产业化相结合




    将非物质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非物质文化为生产资源,持续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应。为此,吕梁市政协提出建议,要做大做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对柳林碗团、岚县土豆宴、白酒酿造、豆腐制作等影响力较大、已具备一定市场规模的非遗项目企业,列入文化产业发展扶持重点,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助力企业开发新产品、做优主产品,扩大影响力。要培育一批“小而美”“美而富”特色产业项目,针对面塑、刺绣、剪纸、特色饮食等适宜更多群体从事的非遗项目,列入乡村振兴专项扶持项目,实施传统技艺项目“生产性保护”行动计划,鼓励开发群众喜闻乐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打造“小规模、大群体、共致富”的非遗特色经营企业、合作社和工坊。






促进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此,吕梁市政协提出建议,要完善“非遗+文旅”业态,着眼“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方向,充分挖掘、整合各类非遗项目,开发融合型产品,精心设计非遗旅游专题线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增色添力,推动乡村旅游热起来、火起来。要推动开发更多文创产品,用好现有非遗工坊平台资源,发挥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用,重点加强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戏、木偶、文水葫芦、交城堆绫等市级以上优势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挖掘与IP打造,着力构建“研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搭建文创产品技能竞赛平台,吸引各界力量参与文创产品研发。探索“非遗+文创”开发路径,引导专业设计单位跨界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切实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


    

    来源:山西省政协